晨兴在殳山作

· 贝琼
夜雨四檐纪,坐待扶桑暾。 天高无馀滓,初景方宴温。 黄鹂萃霜木,白雁来寒门。 所欣居处幽,已忘趋走烦。 时枉道人过,或逢田父言。 伤哉乱离后,衣冠今几存。 赋敛日已亟,何地为桃源。 结茅向绝逆,牧豕学公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殳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 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树名,传说中太阳从扶桑树下升起,这里指太阳。
  • (tūn):初升的太阳。
  • :污浊。
  • 宴温:温暖舒适。
  • 黄鹂:一种鸟,鸣声悦耳。
  • :聚集。
  • 白雁:一种鸟,常在寒冷季节出现。
  • 趋走:奔走劳碌。
  • 田父:农夫。
  • 赋敛:赋税征收。
  • 绝逆:偏僻无人之地。
  • 牧豕:放猪。
  • 学公孙:指学习公孙弘,他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家,曾以牧猪为生。

翻译

夜晚的雨声在四檐间回响,我坐着等待初升的太阳。天空高远,没有一丝尘埃,初升的阳光温暖宜人。黄鹂聚集在霜降后的树木上,白雁飞来寒冷的门户。我欣喜于这幽静的居所,已经忘记了奔走劳碌的烦恼。不时会有道士路过,或者遇到农夫交谈。悲伤的是,经过乱离之后,现在的衣冠士人还剩下多少。赋税征收日益紧迫,何处才是桃源般的避世之地。我打算在偏僻无人之地结茅而居,学习公孙弘放猪的生活。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殳山的清晨所感受到的宁静与超脱。通过夜雨、初阳、黄鹂、白雁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乱世中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所欣居处幽,已忘趋走烦”一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幽静生活的喜爱和对尘世纷扰的厌倦。结尾处提到“结茅向绝逆,牧豕学公孙”,则进一步表明了作者想要远离纷争,过上简朴生活的决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透露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高洁情怀。

贝琼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元末领乡荐,年已四十八。战乱隐居,张士诚屡辟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国子助教,与张美和、聂铉并称“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国子监,教勋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