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乐轩

· 贝琼
隐者东海头,安时事耕凿。 有田百亩馀,相率治境埆。 我稼没牛腹,我书挂牛角。 三洲雷雨均,既耕必有穫。 吹箫赛田租,操豚不为薄。 上给县官租,酣歌见真乐。 江南风景异,况乃赋敛数。 连云桑柘尽,池台总零落。 尚恐兵未休,远近无土著。 全生虎豹群,岂忍厌藜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耕凿:耕田凿井,泛指耕种,务农。
  • 境埆(jìng què):土地不肥沃。
  • 三洲:指诗中人物所在的地区,具体指哪三个洲不详,可能是泛指。
  • 雷雨均:雷雨均匀,意味着风调雨顺。
  • 赛田租:赛神以祈求田租的丰收。
  • 操豚:手持豚(小猪),指祭祀时用的小猪,表示祭祀的简朴。
  • 赋敛:征收赋税。
  • 桑柘:桑树和柘树,这里泛指农作物。
  • 零落:衰败,破落。
  • 土著:原住民,这里指固定居住的居民。
  • 全生:保全生命。
  • 虎豹群:比喻凶猛的敌人或困难。
  • 藜藿:指粗劣的食物。

翻译

隐居在东海之滨,安于时势从事农耕。拥有百余亩田地,大家一起治理贫瘠的土地。我们的庄稼深埋牛腹,我们的书挂在牛角上。三洲之地雷雨均匀,耕种之后必有收获。吹箫赛神祈求田租丰收,手持小猪祭祀不算简陋。向官府缴纳田租,酣歌中见真乐。江南风景已变,何况赋税繁重。连绵的桑柘已尽,池台也都破败。还担心战乱未止,远近都无固定居民。在虎豹般的困难中保全生命,岂能忍受粗劣的食物。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隐居者的生活状态,通过对比江南风景的变迁与战乱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的忧虑。诗中,“我稼没牛腹,我书挂牛角”一句,巧妙地将农耕与读书结合,展现了隐者的生活哲学。而“吹箫赛田租,操豚不为薄”则体现了隐者对简朴生活的满足。最后,通过对江南风景和战乱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乱的深刻反思。

贝琼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元末领乡荐,年已四十八。战乱隐居,张士诚屡辟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国子助教,与张美和、聂铉并称“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国子监,教勋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