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怀五十三首

十载长安路,始出咸阳关。 倦行吊今古,落日北邙山。 山上何所有,万冢榛芜间。 强半金井塌,朽骨露斑斑。 人语狐兔走,烟景莽愁颜。 多少英雄人,弃世不复还。 贵贱共无主,叹息未应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咸阳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是古代长安通往西北的重要通道。
  • 北邙山: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墓葬区。
  • 榛芜:指杂草丛生,荒芜之地。
  • 金井:指墓地中的井状结构,常用于古代贵族墓葬。
  • 朽骨:腐朽的骨头,指死者遗骸。
  • :广阔,这里形容心情的沉重和迷茫。

翻译

十年间在长安的道路上行走,终于离开了咸阳关。疲倦地行走,凭吊古今,夕阳下的北邙山。山上有什么呢?不过是万千坟墓间杂草丛生。大部分的金井都塌陷了,朽骨暴露在外,斑斑点点。人们谈论着狐狸和野兔的行走,烟雾缭绕的景象让人心情沉重。多少英雄人物,一旦离世便不再归来。无论贵贱,都失去了主宰,我叹息着,这份感慨永远不会停歇。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述作者在北邙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生死、荣辱的深刻思考。诗中,“十载长安路”与“始出咸阳关”形成对比,暗示了作者对繁华世界的厌倦和对人生归宿的探寻。北邙山的荒凉景象,尤其是“万冢榛芜”和“朽骨露斑斑”,生动地描绘了人世的沧桑和无常。最后,“贵贱共无主”一句,深刻揭示了无论生前多么显赫,死后都归于尘土的真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洞察。

周是修

明江西泰和人,名德,以字行。少孤力学,洪武末举明经,为霍丘县学训导,建文间为衡王府纪善,留京师,预翰林纂修。好荐士,屡陈国家大计。燕兵入京城,自经于应天府学尊经阁。尝辑古今忠节事为《观感录》。 ► 1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