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诗拟挽歌诗三首其一

才看周六甲,素发已飘萧。 况馀几寒暑,不复恋乐郊。 空祝南山寿,南山自岧峣。 草木虽零落,春阳发枯条。 人没不再生,日暮还复朝。 日暮还复朝,逝者其如何。 魂气将安之,岂复还其家。 哀哀执绋人,薤露徒兴歌。 惟有清宵月,流辉照岩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周六甲:指六十年,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六十年一个周期。
  • 素发:白发。
  • 飘萧:飘动。
  • 乐郊:指快乐的地方。
  • 岧峣(tiáo yáo):形容山高。
  • 零落:凋谢,衰败。
  • 发枯条:指枯枝发芽。
  • 执绋人:指送葬的人。
  • 薤露:古代挽歌名。
  • 岩阿:山岩的曲折处。

翻译

才看到六十年过去,白发已经飘动。 何况又过了几个寒暑,不再留恋快乐的地方。 虽然空自祝寿南山,南山依旧高耸。 草木虽已凋零,枯枝却在春天发芽。 人死不能复生,日落又复日出。 日落又复日出,逝去的人又如何。 魂气将去往何方,岂能再回家中。 哀伤的送葬人,薤露挽歌徒然响起。 唯有清宵的月光,照耀着山岩的曲折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死亡的深刻感悟。诗中,“才看周六甲,素发已飘萧”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衰老,而“人没不再生,日暮还复朝”则强调了生命的不可逆和自然的循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南山自岧峣”、“草木虽零落,春阳发枯条”,诗人抒发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永恒的赞叹。最后,以“惟有清宵月,流辉照岩阿”作结,寄托了对逝去生命的哀思和对永恒自然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生死哲理的深刻思考。

李贤(原德)

明河南邓州人,字原德。宣德八年进士。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贤竟不往。正统时为文选郎中,从英宗北征,师覆脱还。景泰初拜兵部侍郎,转户部,又转吏部。英宗复位,入直文渊阁,预机务。旋进尚书。曹钦叔侄反时,几被杀害。宪宗立,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以惜人才开贤路为急务,名臣多所识拔。卒谥文达。曾奉敕编《大明一统志》,有《古穰集》、《天顺日录》。 ► 3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