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公庙会王帅以其防秋北行

新晴借庙张公鼓,旧约铺筵集缙绅。 气早冷随云雨入,地幽人与竹松邻。 时来拜命防秋将,老去狂歌避世身。 醉别赠君双玉剑,持将西北扫风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于公庙:祭祀某位姓于的先人的庙宇。
  • 张公鼓:可能是摆放在于公庙内的鼓,张有陈列、展开之意。
  • 缙绅:也作“搢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 )于带,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后转用为官宦、士大夫的代称。缙(jìn)
  • 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防范,调兵防守,称为“防秋” 。

翻译

雨后初晴,在于公庙中陈列起鼓乐,依照往日的约定摆开筵席,邀请士大夫们相聚。初秋的凉意随着云雨早早袭来,此地环境清幽,人们与翠竹青松相邻为伴。正当此时,你接受任命成为防秋的将军。而我已然老去,只能狂放高歌,做一个避世之人。在这醉意中与你分别,赠送你两把宝剑,愿你带着它们到西北扫尽边关的战事烟尘。

赏析

这首诗营造出了一种既有集会欢乐又隐含离别的复杂氛围,首联描绘庙会的场景,新晴、鼓乐、筵席和缙绅,展现出热闹的聚会情景;颔联中“气早冷”“地幽”一转,增添了清幽寂寥之感,同时暗示时节变化。颈联将友人被任命为防秋将军与自己年老避世形成对比,既突出友人肩负重任,又流露出诗人的自叹。尾联赠剑的举动充满豪情,“西北扫风尘”表达了对友人能够在边疆建立功勋的殷切期望,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关注和对友人的坚定支持,全诗情感真挚,语句流畅且富有感染力 。

李梦阳

李梦阳

明陕西庆阳人,徙居开封,字献吉,自号空同子。生于成化八年十二月中。弘治六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武宗时,为尚书韩文草奏疏,弹劾宦官刘瑾等,下狱免归。瑾诛,起为江西提学副使,倚恃气节,陵轹台长,夺职。家居二十年而卒。尝谓汉后无文,唐后无诗,以复古为己任。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号十才子。又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是为前七子。梦阳己作,诗宗杜甫,颇狂放可喜,文则诘屈警牙,殊少精彩,时人则视为宗匠。有《空同子集》、《弘德集》。 ► 21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