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姜贵宪闻过诗

古人喜闻过,信为百世师。 君子能成德,赖友以相规。 奈何今之士,讳疾而忌医。 訑訑距人谏,不善何由知。 心惟耻下问,自用不能移。 甘心守孤陋,寡助亲亦离。 若人究其见,无乃愚且痴。 念此恒自省,观生验我为。 吾友具三益,顾我实所资。 但愿忘人势,有过忠告之。 武公臻耄耋,求戒辞愈卑。 况予知非岁,考祥岂惮疲。 位高才不称,战兢恒自持。 断断无他技,盍簪意欲縻。 小德已出入,毋俾大节亏。 望君不我弃,善行勖我施。 俯仰无愧怍,致此非君谁。 幸免取讥诮,岂独相追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訑訑(yí yí):自满的样子。
  • 距人谏:拒绝别人的劝告。
  • 寡助:缺少帮助。
  • 具三益:具备三种好处。
  • 盍簪(hé zān):何不插上簪子,比喻何不采取行动。
  • (xù):勉励。
  • (zuò):惭愧。

翻译

古人喜欢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这样的人可以成为百世之师。君子能够成就德行,是因为有朋友来相互规劝。但为何现在的士人,却忌讳疾病而拒绝医治呢?他们自满地拒绝别人的劝告,不好的地方又怎能知道呢?心中只觉得羞耻于向下请教,自以为是而无法改变。甘愿守着自己的孤陋寡闻,缺少帮助,连亲人也会离你而去。这样的人如果深究其见解,恐怕是既愚蠢又痴迷。想到这些,我常常自我反省,观察生活来检验自己。我的朋友具备三种好处,对我来说实在是有所依赖。只希望他们能忘记我的地位,有过错时能忠诚地告诉我。武公到了晚年,求教的态度更加谦卑。何况我已到了知非之年,考察吉祥又岂会怕疲倦。虽然地位高但才能不相称,我总是战战兢兢地自我保持。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但何不采取行动呢?在小德上已经有所出入,不要让大节也亏损。希望你不抛弃我,善行能勉励我实践。无论俯仰都没有愧疚,能做到这些,不是你又是谁呢?幸好避免了被人讥笑,岂止是相互追随。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人喜闻过、君子成德的赞赏,以及对当时士人讳疾忌医、自满自用的批评。诗中,作者通过对比古今人的态度,强调了谦虚接受劝告、不断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朋友的依赖和期望,希望朋友能在自己有过错时给予忠告,共同进步。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德行修养的重视和对友情的珍视。

李贤(原德)

明河南邓州人,字原德。宣德八年进士。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贤竟不往。正统时为文选郎中,从英宗北征,师覆脱还。景泰初拜兵部侍郎,转户部,又转吏部。英宗复位,入直文渊阁,预机务。旋进尚书。曹钦叔侄反时,几被杀害。宪宗立,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以惜人才开贤路为急务,名臣多所识拔。卒谥文达。曾奉敕编《大明一统志》,有《古穰集》、《天顺日录》。 ► 3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