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酬袁使君高春暮行县过报德寺见怀

· 皎然
江春行求瘼,偶与真境期。 见说三陵下,前朝开佛祠。 停舟仰丽刹,绣组发香墀。 咫尺空界色,天人花落时。 盛游限羸疾,悚踊瞻旌旗。 峰翠羡闲步,松声入遥思。 素高淮阳理,况负东山姿。 迨此一登览,深情见新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求瘼(mò):寻求疾苦,指关心民生疾苦。
  • 真境:指佛教的境界或真实的境地。
  • 三陵: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佛祠:供奉佛像的祠堂。
  • 丽刹:美丽的寺庙。
  • 绣组:华丽的装饰。
  • 香墀(chí):香炉前的台阶,这里指寺庙的台阶。
  • 空界色:指佛教中所说的空的世界。
  • 天人:指天上的神仙。
  • 羸疾(léi jí):体弱多病。
  • 悚踊(sǒng yǒng):惊恐跳跃,形容心情激动。
  • 旌旗:旗帜。
  • 峰翠:山峰青翠。
  • 松声:风吹松树的声音。
  • 素高:向来高尚。
  • 淮阳理:淮阳的道理,指高尚的道理或思想。
  • 东山姿:东山的风姿,指隐居山林的高士风范。
  • (dài):等到。

翻译

在江边的春天,我行走寻求民生的疾苦,偶然与佛教的真谛相遇。听说在三陵之下,前朝建立了供奉佛像的祠堂。我停下舟船,仰望那美丽的寺庙,华丽的装饰和香炉前的台阶。虽然距离空的世界只有咫尺之遥,但当天上的神仙花落时,我却无法触及。盛大的游历因我的体弱多病而受限,我激动地望着旌旗。山峰青翠,令人羡慕地闲步,风吹松树的声音引起遥远的思绪。我向来高尚,又有着东山隐士的风姿。等到我登上高处一览,深情地看到了新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天江边行走时,偶遇佛教寺庙并感受到佛教真谛的情景。诗中,“江春行求瘼”展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的情怀,“偶与真境期”则表达了与佛教境界的偶然相遇。后文通过对寺庙的描绘和对自然景色的感受,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佛教和自然的敬畏与向往。诗的结尾,诗人表达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通过登高望远来寻找灵感和新诗的创作冲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佛教、自然和诗歌创作的深刻感悟。

皎然

皎然

皎然,生卒年不详,湖州人,俗姓谢,字清昼,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诗僧、茶僧。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有诗名。他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其诗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在《全唐诗》编其诗为815·821共7卷,他为后人留下了470首诗篇,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有深厚造诣,堪称一代宗师。 ► 4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