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习书绢殊失故态已付染师作碧玉老人卧帷矣呵呵拙诗纪兴录上顾别驾先生以博一笑

用绢不用里,下笔无神气。 何况辟其行,大小难更置。 能书法本同,万物性各异。 茅君疏而野,拘拘用乃废。 我且毛颖之,安能免濡滞。 书成始大惭,未忍水火弃。 持以付染师,经营卧帷事。 作诗告先生,其契茅君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juàn):一种细密光滑的丝织品。
  • 辟其行:指书法中的行间距离。
  • 茅君:指茅山道士,此处比喻书法风格。
  • 毛颖:毛笔的别称。
  • 濡滞:沾湿而停滞,此处指墨水沾湿笔尖。
  • 染师:专门从事染色的工匠。
  • 卧帷:挂在床上的帷帐。

翻译

使用绢布而不加里衬,下笔时感觉不到神韵和气势。 更何况调整了行间距,使得大小难以重新安排。 虽然书法的根本是相通的,但万物的性质各有不同。 就像茅山道士那样粗犷而野性,拘泥于某种用法就会废弃。 我且用毛笔书写,怎能避免墨水沾湿笔尖。 书写完成后感到非常惭愧,不忍心将其丢弃于水火之中。 于是将它交给染师,用来制作挂在床上的帷帐。 我写这首诗告诉先生,其中蕴含了茅山道士的道理。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文人陈献章的作品,通过书法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于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和自我反思。诗中,作者首先批评了使用绢布而不加里衬的书法方式,认为这样的书法缺乏神韵和气势。接着,他提到了书法中的行间距问题,指出一旦调整不当,就难以重新安排,这反映了作者对于书法细节的重视。诗的后半部分,作者用茅山道士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书法风格的理解和追求,即不拘泥于传统,而是追求自然和野性的表达。最后,作者将自己的书法作品交给染师,用以制作帷帐,这一行为既是对自己作品的一种珍视,也是对艺术与生活结合的一种体现。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于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和深厚情感。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