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感八首

· 陈琏
曹瞒瞰中原,孙郎奋江东。 英英帝室胄,偏都巴蜀中。 一心复旧物,三顾起卧龙。 大业张垂成,天运忽告终。 将星落前军,炎灰散寒风。 三分从此始,千古恨莫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曹瞒:指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者。
  • :俯视,这里指曹操控制了中原地区。
  • 孙郎:指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 :奋起,这里指孙权在江东地区崛起。
  • 英英:形容词,杰出、英明的意思。
  • 帝室胄:指刘备,他是汉朝皇室的后裔。
  • 偏都:偏安一隅的都城,这里指刘备在巴蜀(今四川一带)建立的政权。
  • 复旧物:恢复旧有的江山,即恢复汉朝的统治。
  • 三顾: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求他出山辅佐自己。
  • 卧龙:诸葛亮的别称,意指隐居的杰出人才。
  • 大业张垂成:指刘备的事业即将成功。
  • 天运:天命,指时运。
  • 将星:比喻杰出的将领,这里指诸葛亮。
  • 炎灰:指蜀汉的灭亡。
  • 三分:指三国鼎立的局面。
  • 千古恨莫穷:指千古以来的遗憾无法穷尽。

翻译

曹操俯视中原,孙权在江东崛起。刘备,这位杰出的皇室后裔,偏安于巴蜀之地。他一心想要恢复汉朝的旧有江山,因此三次拜访隐居的诸葛亮,请求他出山辅佐。刘备的事业即将成功,但天命突然终结。杰出的将领诸葛亮在前线陨落,蜀汉的灭亡如同寒风中的灰烬。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千古以来的遗憾无法穷尽。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位英雄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政治抱负和命运。诗中,“曹瞒瞰中原”和“孙郎奋江东”分别描绘了曹操和孙权的雄心壮志,而“英英帝室胄,偏都巴蜀中”则突出了刘备的皇室血统和他在巴蜀的偏安之计。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和诸葛亮陨落的叙述,表达了刘备恢复汉室大业的艰难和最终的失败,以及由此带来的千古遗憾。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三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感慨。

陈琏

明广东东莞人,字廷器,别号琴轩。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入国子监。选为桂林教授。严条约,以身作则。永乐间历许州、扬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严惩。宣德初为南京国子祭酒。正统初任南京礼部侍郎。致仕。在乡逢黄萧养起义,建镇压制御之策。博通经史,以文学知名于时,文词典重,著作最多,词翰清雅。有《罗浮志》、《琴轩集》、《归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