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天和尚自诃林解夏掩关雷峰

· 王琅
迢迢海阔烽烟远,虞苑深秋一棹还。 手拂寒云归野径,窗开明月认前山。 孤峰扫榻藏高影,万木横桥断俗閒。 池上风幡翻论后,满庭黄叶掩荆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迢迢(tiáo tiáo):遥远的样子。
  • 烽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燃的烟火,这里指战火。
  • 虞苑:指虞山的园林,这里泛指风景优美的地方。
  • 寒云:寒冷天气中的云。
  • 前山:眼前的山。
  • 孤峰:孤立的山峰。
  • 扫榻:打扫床榻,准备迎接客人。
  • 高影:高人的身影,这里指高僧。
  • 万木:众多的树木。
  • 横桥:横跨水面的桥。
  • 断俗閒(xián):隔绝尘世的闲适。
  • 风幡:风吹动的旗帜。
  • 翻论:翻动的议论,这里指风幡随风翻动的景象。
  • 满庭:整个庭院。
  • 黄叶:秋天的落叶。
  • 荆关:荆棘和关隘,这里比喻隐居的处所。

翻译

遥远的海洋上,战火已经远去,我在虞山的深秋乘船归来。 手中拂去寒云,沿着野径归家,窗前明月照亮了前方的山峦。 孤峰上,我打扫床榻,期待高僧的身影,万木之间,横桥隔绝了尘世的喧嚣。 池边风幡随风翻动,议论声渐渐平息,庭院中满是黄叶,掩映着隐居的荆关。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从战乱之地归来的心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迢迢海阔烽烟远”一句,既表现了空间的辽阔,也暗示了战争的遥远。后文通过“寒云”、“明月”、“孤峰”等意象,构建了一个静谧而超脱的隐居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清静生活的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远的志趣和淡泊的情怀。

王琅

王琅,一作琅,字澹子。番禺人。约为明崇祯间诸生。明福王弘光元年(一六四五)徵召不赴。后礼函是于雷峰,法名今叶,号开五居士。著有《蛙雨楼稿》、《野樗堂稿》。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一有传。 ► 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