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苏检讨先生除夕前一日斋宿翰林

· 王绂
腊尽重城暮雪残,词垣斋直坐更阑。 金莲光灿青绫夜,宝鼎香飘玉署寒。 阿阁喜同威凤宿,明堂遥睹衮龙盘。 此身幸际升平日,三策何须献治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腊尽:指农历十二月结束,即年底。
  • 重城:指京城,即都城。
  • 暮雪残:傍晚时分的残雪。
  • 词垣:指翰林院,古代负责编纂国史、起草诏令的机构。
  • 斋直:指在翰林院值夜班。
  • 坐更阑:指值夜班到深夜。
  • 金莲:指灯火,古代灯盏形似莲花。
  • 青绫:青色的细绢,这里指帐幕或被褥。
  • 宝鼎:古代的鼎形香炉。
  • 玉署:指翰林院,因其地位尊贵,故称玉署。
  • 阿阁:指宫殿。
  • 威凤:指凤凰,比喻贤才。
  •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地方,也指朝廷。
  • 衮龙:指帝王的礼服,上面绣有龙形图案。
  • 三策:指三种治国策略。
  • 治安:指国家的安定和秩序。

翻译

年底京城的傍晚,残雪未消,我在翰林院值夜班直至深夜。灯火辉煌,照亮了夜晚的青绫帐幕,宝鼎中飘出的香气在寒冷的翰林院中弥漫。我欣喜地与贤才同宿于宫殿,远望朝廷中帝王的龙袍盘旋。幸逢这太平盛世,我无需献上治国之策,因为国家已经安定有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翰林院值夜班的情景,通过“金莲光灿”、“宝鼎香飘”等意象,展现了翰林院的庄重与辉煌。诗中“阿阁喜同威凤宿,明堂遥睹衮龙盘”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向往和对太平盛世的庆幸。结尾“此身幸际升平日,三策何须献治安”则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安定现状的满意,以及对个人职责的深思。

王绂

王绂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孟端,号友石生,以隐居九龙山,又号九龙山人。自少志气高发,北游逾雁门。永乐中以荐入翰林为中书舍人。善书法,自谓书必如古人,庶可名业传后。尤工画山水竹石,妙绝一时。性高介绝俗,豪贵往见,每闭门不纳。有《王舍人诗集》。 ► 6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