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僧不值

· 王恭
万松阴里隐禅扉,一上中峰入翠微。 涧口绿萝侵岸帻,林端祗树拂行衣。 春城乞食何人到,沧海浮杯更未归。 此度寻僧应不遇,泉声山影思依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禅扉(chán fēi):禅寺的门。
  • 中峰:山的中部高峰。
  • 翠微:山色苍翠幽微,指山的高处。
  • 绿萝:一种植物,这里指藤蔓植物。
  • 岸帻(àn zé):帻是古代的一种头巾,岸帻即指头巾被风吹起的样子。
  • 林端:树林的顶端。
  • 祗树(qí shù):即菩提树,佛教中象征性的树木。
  • 行衣:旅行的衣服。
  • 乞食:化缘,指僧人向人求施舍食物。
  • 浮杯:比喻船只,这里可能指僧人远行。
  • 泉声山影:山中的泉水声和山影。
  • 思依依: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

翻译

在万松的阴影中,隐约可见禅寺的门扉,我登上中峰,进入那苍翠幽深的山色之中。涧口的绿萝藤蔓轻轻触碰着我的头巾,树林顶端的菩提树枝拂过我的旅行衣裳。春天的城池中,化缘的僧人不知有谁来访,而那沧海中的船只,更未见归来的迹象。这次寻访僧侣恐怕不会遇到,只有山中的泉水声和山影,让我依依不舍地思念。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寻访僧侣不遇的情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禅境的向往和对僧侣的思念。诗中“万松阴里隐禅扉”和“一上中峰入翠微”描绘了禅寺的幽静和山色的深邃,而“涧口绿萝侵岸帻”和“林端祗树拂行衣”则通过细腻的自然触感,增强了诗的意境。最后两句“此度寻僧应不遇,泉声山影思依依”则抒发了诗人对未能遇见僧侣的遗憾和对自然美景的留恋,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王恭

明福建长乐人,一作闽县人。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少游江海间,中年葛衣草履,归隐于七岩山,凡二十年。永乐四年,以荐待诏翰林。年六十余,与修《永乐大典》,授翰林院典籍。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有《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 ► 1333篇诗文

王恭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