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生
人生多离别,佳会难再遇。
如何百里来,三宿便辞去?
有琴不肯弹,有酒不肯禦。
远陟见深情,宁予有弗顾?
洞云还自栖,溪月谁同步?
不念南寺时,寒江雪将暮?
不记西园日,桃花夹川路?
相去倏几月,秋风落高树。
富贵犹尘沙,浮名亦飞絮。
嗟我二三子,吾道有真趣。
胡不携书来,茆堂好同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诸生:指学生们。
- 禦:抵御,这里指饮酒。
- 陟:登高,这里指远行。
- 嗟:叹息。
- 茆堂:茅草屋。
翻译
人生中常常有离别,美好的聚会难以再次相遇。 为何百里迢迢而来,仅仅三宿就要告别离去? 有琴却不愿弹奏,有酒也不愿畅饮。 远行中显露出深情,难道连我都不顾了吗? 洞中的云彩依旧自在地栖息,溪边的月亮又与谁同行? 难道忘记了在南寺的时候,寒江边的雪即将降临的傍晚? 难道不记得在西园的日子,桃花盛开夹道的美景? 相隔不过几个月,秋风已经吹落了高树的叶子。 富贵如同尘沙一般虚幻,浮名也不过是飞絮般飘渺。 唉,我的几位学生们,我们的道学有着真正的乐趣。 为何不带着书本来到我的茅草屋,一起居住在这美好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不舍和对学生们深情厚谊的怀念。诗中,“人生多离别,佳会难再遇”直抒胸臆,表达了人生无常、离别频繁的感慨。后文通过琴、酒、云、月等意象,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学生们离去的惋惜和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诗的结尾,诗人呼唤学生们带着书本来到自己的茅草屋,共同追求道学的真趣,体现了诗人对学生们深厚的情感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 928篇诗文
王守仁的其他作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二 》 —— [ 明 ] 王守仁
- 《 秋声 》 —— [ 明 ] 王守仁
- 《 夜宿宣风馆 》 —— [ 明 ] 王守仁
- 《 赠守中北行二首 其二 (滁州诗。正德癸酉年到太仆寺作) 》 —— [ 明 ] 王守仁
- 《 梦与抑之昆季语湛崔皆在焉觉而有感因记以诗三首 其三 (赴谪诗。正德丁卯年赴谪贵阳龙场驿作) 》 —— [ 明 ] 王守仁
- 《 游牛峰寺四首 其二 (归越诗。弘治壬戌年,以刑部主事告病归越并楚游作) 》 —— [ 明 ] 王守仁
- 《 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 其一 (赴谪诗。正德丁卯年赴谪贵阳龙场驿作)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十九 》 —— [ 明 ]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