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萧骚(xiāo sāo):形容心情烦乱。
- 东田:东边的田地。
- 野蒿(yě hāo):野生的蒿草。
- 扁舟(piān zhōu):小船。
- 流民:因战乱或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百姓。
- 乘时:趁机。
- 原兽:野兽。
- 薄暮(bó mù):傍晚。
- 鹿门:地名,指隐居之地。
- 栖隐:隐居。
- 杖藜(zhàng lí):拄着藜杖,指行走。
- 壶榼(hú kē):盛酒的器具。
- 饷(xiǎng):送饭。
- 东皋(dōng gāo):东边的田野。
翻译
春天来临,我这客居他乡的人心情格外烦乱,东边的田地都被野蒿覆盖。雷雨在江面上日夜喧腾,我乘坐的小船经过一个月的风涛,终于停泊下来。流离失所的百姓趁机横行,野兽在傍晚争斗嚎叫。此时,我不禁想起隐居在鹿门的日子,那时我会拄着藜杖,带着酒壶,去东边的田野送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江边的景象,通过对比自然与人事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世界的感慨。诗中“雷雨满江喧日夜”一句,既描绘了江上雷雨的壮观景象,也隐喻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后两句通过对流民和野兽的描写,进一步反映了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最后,诗人通过对鹿门隐居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人文关怀。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 928篇诗文
王守仁的其他作品
- 《 春日游齐山寺用杜牧之韵二首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八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四十一 》 —— [ 明 ] 王守仁
- 《 阳明子之南也其友湛元明歌九章以赠崔子钟和之以五诗于是阳明子作八咏以答之 》 —— [ 明 ] 王守仁
- 《 水滨洞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三十八 》 —— [ 明 ] 王守仁
- 《 南庵次韵二首 》 —— [ 明 ] 王守仁
- 《 山中漫兴 》 —— [ 明 ]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