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

岩寺藏春长不夏,江花映日艳于桃。 山阴入户川光暮,林影浮空暑气高。 树老岂能知岁月,溪清真可鉴秋毫。 但逢佳景须行乐,莫遣风霜著鬓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都宪:明代都察院、都御史的别称。
  • 次韵:依照所和诗中的韵及其用韵的先后次序写诗。
  • 岩寺:山中的寺院。
  • 藏春:隐藏着春天的景色。
  • 长不夏:长久不显夏日的炎热。
  • 山阴:山的北面。
  • 川光:水面的光影。
  • 鉴秋毫:比喻非常细微的事物也能看得清楚。
  • 鬓毛:鬓角的头发。

翻译

山中的寺院隐藏着春天的景色,长久不显夏日的炎热,江边的花朵在阳光下比桃花还要艳丽。 山的北面,水面的光影在傍晚时分显得格外明亮,树林的影子在空中飘动,暑气也因此而显得更高。 老树不知道岁月的流逝,清澈的溪水可以清晰地映照出秋毫般细微的事物。 每当遇到美好的景色,就应该尽情享受,不要等到风霜侵袭鬓角的时候才后悔。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寺院的春景和夏日清凉,通过对比山阴与川光、林影与暑气,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与和谐。诗中“树老岂能知岁月,溪清真可鉴秋毫”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细微之美的观察,也隐含了对人生易老的感慨。结尾的“但逢佳景须行乐,莫遣风霜著鬓毛”则是对及时行乐的哲理思考,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不要留下遗憾。

王守仁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 9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