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梦

秋夜卧小阁,梦游沧海滨。海上神仙不可到,金银宫阙高嶙峋。 中有仙人芙蓉巾,顾我宛若平生亲。欣然就语下烟雾,自言姓名郭景纯。 携手历历诉衷曲,义愤感激难具陈。切齿尤深怨王导,深奸老猾长欺人。 当年王敦觊神器,导实阴主相缘夤。不然三问三不答,胡忍使敦杀伯仁? 寄书欲拔太真舌,不相为谋敢尔云。敦病已笃事已去,临哭嫁祸复卖敦。 事成同享帝王贵,事败乃为顾命臣。几微隐约亦可见,世史掩覆多失真。 袖出长篇再三读,觉来字字能书绅。开窗试抽《晋史》阅,中间事迹颇有因。 因思景纯有道者,世移事往千馀春。若非精诚果有激,岂得到今犹愤嗔。 不成之语以筮戒,敦实气沮竟殒身。人生生死亦不易,谁能视死如轻尘? 烛微先几炳易道,多能馀事非所论。取义成仁忠晋室,龙逄龚胜心可伦。 是非颠倒古多有,吁嗟景纯终见伸。禦风骑气游八垠。 彼敦之徒草木,粪土臭腐同沉沦。我昔明《易》道,故知未来事。 时人不我识,遂传耽一技。一思王导徒,神器良久觊。 诸谢岂不力,伯仁见其底。所以敦者佣,罔顾天经与地义。 不然百口未负托,何忍置之死。我于斯时知有分,日中斩柴市。 我死何足悲,我生良有以。九天一人抚膺哭,晋室诸公亦可耻。 举目山河徒叹非,携手登亭空洒泪。王导真奸雄,千载人未议。 偶感君子谈中及,重与写真记。固知仓卒不成文,自今当与频谑戏。 倘其为我一表扬,万世万世万万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沧海滨:海边。
  • 嶙峋:形容山峰、岩石等高耸、重叠。
  • 芙蓉巾:一种头巾,形似芙蓉花。
  • 郭景纯:郭璞,字景纯,东晋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
  • 王敦:东晋权臣,曾企图篡位。
  • 王导:王敦的堂弟,东晋政治家。
  • 伯仁:周顗,字伯仁,东晋名士。
  • 太真:指王敦的妻子。
  • 顾命臣:指临终受命的大臣。
  • 八垠:八方边远之地。
  • 龙逄:指忠臣。
  • 龚胜:指忠臣。
  • 禦风骑气:形容仙人自由自在地飞行。

翻译

秋夜躺在小阁中,梦见自己游历到海边。海上的神仙之地无法到达,那里有高耸入云的金银宫殿。 宫中有位仙人头戴芙蓉巾,他看着我,仿佛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他高兴地与我交谈,自称是郭景纯。 我们手牵手,他向我倾诉心中的义愤和感激,这些情感难以用言语表达。他特别痛恨王导,认为王导狡猾奸诈,总是欺骗人。 当年王敦企图篡位,王导实际上是幕后主使。如果不是这样,王敦三次询问王导,王导三次不回答,怎么会忍心让王敦杀害伯仁? 郭景纯曾想写信警告王敦,但最终没有这样做。王敦病重,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他在哭泣中嫁祸于王敦,最终出卖了王敦。 如果事情成功,他们将共享帝王的尊贵;如果失败,王导就成为临终受命的大臣。这些事情虽然隐约可见,但历史记载多有失真。 郭景纯从袖中取出长篇诗文,我再三阅读,醒来后仍能清晰记得每一个字。我打开窗户,试着抽出《晋史》阅读,发现其中记载的事迹确实有其原因。 我想,郭景纯是有道之人,世事变迁已过千余年。如果不是他的精诚所激,怎么可能至今仍感到愤怒? 他用卜筮警告王敦,王敦最终气馁而死。人生生死不易,谁能视死如归? 他洞察先机,精通易道,其他多才多艺的事迹就不多说了。他忠于晋室,取义成仁,与忠臣龙逄、龚胜相比,心意可比。 是非颠倒自古多有,但郭景纯最终得到了伸张。他可以自由地游历八方边远之地。 那些像王敦一样的人,如同草木、粪土一样,最终都会腐朽沉沦。我曾明白《易经》的道理,所以能预知未来的事。 当时的人不理解我,于是我沉迷于一种技艺。我一想到王导,就知道他长久以来觊觎帝位。 谢家虽然努力,但伯仁看透了他们的底细。所以王敦这样的人,不顾天经地义。 如果不是这样,他怎么忍心置我于死地?我知道自己在那时有责任,所以在日中斩柴市。 我死不足惜,我生有其意义。九天之上有人为我抚膺痛哭,晋室的诸公也可耻。 我举目望山河,只能叹息是非颠倒,与朋友携手登亭,空洒泪水。王导真是奸雄,千载以来无人议论。 偶然听到君子谈论中提及,我重新写下这篇真记。我知道仓促之间写不成文章,从今以后应当多与朋友戏谑。 如果有人为我表扬,万世万世万万世。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梦境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王导和王敦的深刻批判,以及对忠臣郭景纯的赞扬。诗中,作者借梦境与郭景纯的对话,揭示了王导的奸诈和王敦的野心,表达了对正义和忠诚的向往。同时,通过对郭景纯的描写,展现了其高尚的品格和对晋室的忠诚。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王守仁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 9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