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凤池故人钟大

· 王恭
谷口遥钟半掩门,疏灯空馆住荒村。 棕榈叶上惊新雨,砧杵声中忆故园。 多难未销豪杰气,长贫难荅旧交恩。 凤池月色歌钟里,应念残山独听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谷口:山谷的入口。
  • 砧杵(zhēn chǔ):古代洗衣时用来敲打布料的工具,砧为石板,杵为棒状。
  • 多难:多灾多难。
  • 豪杰气:英雄气概。
  • 长贫:长期贫困。
  • (dá):答谢。
  • 凤池:指朝廷中的重要职位,这里指旧友所在的官职。
  • 歌钟: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指宫廷中的音乐。
  • 残山:荒凉的山。

翻译

山谷的入口处,钟声遥远,半掩的门后,我在荒凉的村落里住着,只有疏疏落落的灯光。 棕榈叶上,新雨的痕迹让人心惊,砧杵的声音让我思念起故乡。 尽管多灾多难,我的英雄气概未曾消减,但长期的贫困让我难以答谢旧友的恩情。 在凤池的月光和歌钟声中,你应该会想起我,在这荒凉的山中独自听着猿猴的哀鸣。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王恭在荒村中的孤独和对旧友的思念。诗中通过“谷口遥钟”、“疏灯空馆”等意象,描绘了一个荒凉而寂静的环境,增强了诗人的孤独感。同时,“砧杵声中忆故园”一句,巧妙地通过声音唤起了对故乡的怀念。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想象旧友在繁华的凤池中,是否会想起在荒山中孤独的自己,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现状的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王恭

明福建长乐人,一作闽县人。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少游江海间,中年葛衣草履,归隐于七岩山,凡二十年。永乐四年,以荐待诏翰林。年六十余,与修《永乐大典》,授翰林院典籍。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有《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