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汝载乞食歌
閒閒道人真可怜,非儒非佛复非玄。两只青鞋遍大地,一双白眼撑高天。
半世生涯三寸管,欲把千秋常占断。相逢便说肝胆倾,何事逢人邈河汉。
腹中样子不合时,如君安得不苦饥。吁嗟人间何食不为乞,富贫贵贱总是墦间儿。
万钱不下君一箸,万钟不下君一粒。归来裹足闭重关,满目青云不可攀。
持钵望门缘底事,才说閒閒便不閒。乞食曾闻陶靖节,五斗能令腰便折。
昌黎一饱叹无时,枉却冷肠频触热。谢仁祖胜陶胡奴,有食可就非吾徒。
三那之庵在何许,高谊云天五大夫。劝君乞昼莫乞夜,未必宰官皆长者。
百年已结喜欢缘,眼下雄名何必借。墦间乞态日日新,自笑园公乞更频。
欲向千秋乞一物,不知檀越是何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閒閒(xián xián):悠闲自在的样子。
- 非儒非佛复非玄:既不是儒家,也不是佛家,更不是道家。
- 青鞋:指普通的布鞋,常用来形容行走江湖的普通人。
- 白眼:比喻高傲或不屑的眼神。
- 三寸管:指笔,比喻写作。
- 肝胆倾:比喻真诚相待,毫无保留。
- 邈河汉:比喻遥远,难以接近。
- 墦间儿(fán jiān ér):指在坟墓间的人,比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
- 万钱不下君一箸:即使有万钱,也不足以让你动一下筷子,形容极其贫穷。
- 万钟不下君一粒:即使有万钟粮食,也不足以让你吃下一粒,形容极其贫穷。
- 裹足:停止不前。
- 重关:重重关卡,比喻重重困难。
- 持钵:拿着乞讨的碗,指乞讨。
- 陶靖节:指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因其隐居田园,故称“靖节”。
- 五斗:指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 昌黎:指唐代文学家韩愈,因其曾任昌黎县令,故称“昌黎”。
- 冷肠:比喻冷漠无情。
- 触热:比喻关心、热心。
- 谢仁祖:指东晋时期的谢安,因其字仁祖,故称“谢仁祖”。
- 陶胡奴:指陶渊明,因其曾任胡奴(官职名),故称“陶胡奴”。
- 五大夫:指五位大夫,这里可能指五位高官或贤人。
- 宰官:指官员。
- 喜欢缘:指欢喜的缘分。
- 园公:指园丁,这里可能指诗人自己。
- 檀越(tán yuè):指施主,布施的人。
翻译
悠闲自在的道人真是可怜,他既不是儒家,也不是佛家,更不是道家。他穿着一双青鞋走遍了大地,用一双白眼看透了高天。
他半辈子的生涯都寄托在三寸笔上,想要用它来占断千秋。遇到人便倾诉心事,真诚相待,但为何遇到人却感觉遥远难以接近。
他腹中的想法不合时宜,像他这样的人怎能不忍受饥饿。唉,人间何尝不是乞讨,无论贫富贵贱,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
即使有万钱,也不足以让他动一下筷子;即使有万钟粮食,也不足以让他吃下一粒。他归来后停止不前,面对重重困难,满眼都是难以攀登的青云。
他拿着乞讨的碗,望着门,这是为什么呢?一旦说起来,悠闲便不再悠闲。乞食的故事曾听闻陶渊明,五斗米就能让他折腰。
韩愈感叹自己无法得到一顿饱饭,却枉费了冷漠的心肠,频繁地关心他人。谢安胜过了陶渊明,只要有食物就可以,但不是我的同伴。
三那之庵在哪里呢?高谊如云天,有五位大夫。劝你乞讨要在白天,不要在夜晚,未必所有的官员都是仁慈的长者。
百年已经结下了欢喜的缘分,眼前的雄名何必借用。坟墓间的乞讨姿态日日更新,自笑园丁乞讨更频繁。
想要向千秋乞讨一物,却不知道施主是谁。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个既非儒非佛非玄的道人形象,通过对比他的生活状态与社会现实,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青鞋”、“白眼”、“三寸管”等,生动地刻画了道人的形象。同时,通过对陶渊明、韩愈等历史人物的引用,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深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