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太素守连州一岁辄以忤当事求去余适入五羊与孙子真载酒过之得秋字
一别曾经二十秋,开尊驻楫共彝犹。
折腰不为陶元亮,去国休从马少游。
千古雄名还我辈,一时拙宦是名流。
儿童项领皆长袖,怪底郎当舞不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忤(wǔ):违背,不顺从。
- 辄(zhé):总是,就。
- 彝(yí):古代青铜器的通称,这里指酒器。
- 折腰:弯腰行礼,比喻屈身事人。
- 陶元亮:即陶渊明,东晋诗人,因不愿屈从权贵而辞官归隐。
- 马少游:东汉马援的堂弟,以淡泊名利著称。
- 拙宦:不善于做官,指官场失意。
- 项领:脖子,这里指儿童。
- 长袖:指官员的服饰,这里比喻官员。
翻译
一别之后已经过去了二十个秋天,我们再次相聚,举杯共饮,酒器依旧。 他因不愿屈从权贵而选择离开,并非像陶渊明那样为了保持清高,也不是像马少游那样淡泊名利。 千古以来,我们这一辈人以雄壮的名声自豪,而他在官场上的失意,却也成为了名流的一种表现。 看着那些儿童,他们穿着官员的长袖服饰,奇怪的是,他们却不停地舞动,仿佛永远停不下来。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邓太素坚守原则、不屈从权贵的赞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官场失意与名流身份的深刻理解。诗中通过对比陶渊明和马少游的典故,突出了邓太素的高洁品格。末句以儿童舞动长袖的形象,暗喻官场的浮华与虚妄,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