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邓尚龙避地省中三作怨溢于词排和一律勉以教子
闻君避地客三城,几度登林咏不平。
珠海漫游惟洗恨,层楼高眺倍伤情。
盗窥梁上呼儿训,卮匿怀中岂仆惊。
但得青毡长物在,鹿门修竹可谈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避地:指为了躲避战乱或灾难而迁居他处。
- 三城:指三个城市,这里可能指具体的地方,也可能泛指多个地方。
- 登林:登上林木茂盛的地方,这里指登高望远。
- 珠海:指海边的景色,这里可能指具体的海边,也可能泛指海边。
- 层楼:高楼。
- 盗窥梁上:指盗贼在梁上偷窥,比喻危险或不安全的环境。
- 卮匿怀中:卮(zhī),古代的一种酒器;匿,隐藏;这里指将酒器藏在怀中,比喻小心谨慎。
- 青毡:指旧时的书生或学者常用的毡子,这里比喻学问或知识。
- 鹿门:指隐居的地方,这里可能指具体的地方,也可能泛指隐居之地。
- 谈经:指讨论经典或学问。
翻译
听说你为了躲避灾难而迁居到三个城市,我多次登高望远,心中充满了不平之感。在海边漫游,只是为了洗去心中的恨意,站在高楼上远眺,更是倍感伤情。盗贼在梁上偷窥,你呼唤儿子来训诫,将酒器藏在怀中,岂能让仆人受惊。只要学问和知识长存,即使在隐居的地方,也可以讨论经典。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邓尚龙避难他乡的同情与勉励。诗中,“登林咏不平”、“层楼高眺倍伤情”描绘了作者对友人遭遇的深切感受,而“盗窥梁上呼儿训”则反映了避难生活中的不安与警惕。最后两句“但得青毡长物在,鹿门修竹可谈经”则是对友人的鼓励,强调只要学问不灭,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学问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