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陪葛刺史胡少府吕尹汪三山人饮曹公东湖水亭

支枕茅檐下,秋风正到时。 菊花开较晚,鸿雁故来迟。 栖托终何事,行歌且杖藜。 百年非有道,心迹岂无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支枕:斜靠着枕头。
  • 茅檐:茅草覆盖的屋檐,指简陋的房屋。
  • 行歌:边走边唱歌,形容逍遥自在。
  • 杖藜:拄着藜杖,藜是一种植物,其茎可用来制作拐杖。
  • 心迹:内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行为。

翻译

斜靠在茅屋的枕头上,秋风正好吹来。菊花开放得稍晚,鸿雁也因此迟来了。我在这里栖息,究竟是为了什么,边走边唱,拄着藜杖。这一生并非遵循某种道义,内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行为难道没有疑惑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日闲居的景象,通过“支枕茅檐下”和“秋风正到时”传达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诗中“菊花开较晚,鸿雁故来迟”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隐喻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后两句“栖托终何事,行歌且杖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向往。最后两句“百年非有道,心迹岂无疑”则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自我行为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宋登春

明真定府新河人,字应元,号海翁,晚号鹅池生。少能诗,善画。嗜酒慕侠,能骑射。年三十,以妻子儿女五人皆死,弃家远游。晚居江陵,知府徐学谟甚敬礼之。后游石首受辱,遂披发为头陀,不知所终。一说于万历十七年离徐学谟家,泛舟钱塘,投江死。有《鹅池集》、《燕石集》。 ► 34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