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镜篇

流尘翳明镜,岁久看如漆。 门前负局人,为我一磨拂。 萍开绿池满,晕尽金波溢。 白日照空心,圆光走幽室。 山神妖气沮,野魅真形出。 却思未磨时,瓦砾来唐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流尘:指飞扬的灰尘。
  • ****翳(yì):遮蔽。
  • 负局人:指磨镜人。局,指镜箱。
  • 磨拂:打磨擦拭。
  • 萍开:浮萍散开。
  • 晕尽:指镜子上的光晕消失。
  • 金波溢:金色的光泽溢出,形容镜子明亮。
  • 空心:指镜子中心。
  • 圆光:指镜子明亮的光。
  • ****沮(jǔ):丧气、颓败 。
  • 野魅:山野间的鬼怪。
  • 唐突:冒犯、亵渎。

翻译

飞扬的灰尘遮蔽了明亮的镜子,岁月长久之后看去就如同黑漆一般黯淡。门前来了磨镜的人,为我仔细地打磨擦拭镜面。镜子再次被擦净后,镜面倒映出浮萍散开而满是碧绿的池塘,光晕消失金色光泽四溢。明亮的日光透照镜面中心,那圆圆的光亮在幽暗的屋子中流转。镜子变得十分明亮后,山神的妖气被挫败,山野鬼怪的真面目都被显现出来。此时再回想镜子未打磨之时,那些如同瓦砾般的杂物都来随意冒犯,毫无神采。

赏析

这首诗以磨镜为题材,别具新意。开篇以镜子蒙尘黯淡之景,暗示历经岁月事物的沉沦。诗人运用比喻等手法生动描绘出磨镜的过程与磨镜后镜子重焕光亮的模样,如"萍开绿池满,晕尽金波溢",展现出清澈明亮之态。“白日照空心,圆光走幽室”进一步渲染镜子被磨亮后的神奇效果。后半部分诗人借助磨镜后的联想,“山神妖气沮,野魅真形出”将明亮的镜子赋予了能辨妖邪的神力,增加了奇幻色彩。最后“却思未磨时,瓦砾来唐突”通过今昔对比,引发对事物原本纯净美好被遮蔽的感慨。整首诗借磨镜这一小事,深层蕴含了对人生、世间事物被尘俗埋没,但又可通过努力恢复光辉的思考,富有哲理和艺术感染力 。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8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