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应童子

闽山佳气毓英儒,丱角胸中敌万夫。 黄石固应传孺子,玄文真可与童乌。 饱充器识观他日,莫负声名满上都。 更忆韩公序文好,成人之礼正相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丱(guàn)角: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借指童年。这里指童子年纪尚小。
  • :孕育、产生。
  • 黄石:黄石公,曾传授张良兵法。这里用此典故表示这个童子有张良般得到高人传授的资质。
  • 孺子:指张良,这里代指才华出众、有作为的年轻人,这里指诗中提到的童子。
  • 玄文:指扬雄的《太玄》,童乌是扬雄之子,幼聪慧,能理解《太玄》。这里以童乌比喻童子聪明有学识。
  • 器识:度量与见识。
  • 上都:这里指京城。
  • 韩公:指韩愈,韩愈作有送童子序,表达对童子的期望。

翻译

闽山那美好的祥瑞之气孕育出了杰出的儒士,这个童年的孩子,胸中才略能匹敌万人。黄石公必定早就应许会有这样聪慧的童子出现(传授本领),这孩子就像能理解《太玄》的童乌一样聪明博学。希望他他日能充实自己的度量与见识,可不要辜负如今在京城声名远扬的好形势。更是常常忆起韩公为童子所作的序文很好,成人的礼教正是如今这童子所需要遵循的啊 。

赏析

这首诗是袁说友赠与一位童子的作品。开篇“闽山佳气毓英儒”,点明童子是从有灵气的闽山之地走出,天生带有祥瑞所钟的不凡气质,夸赞其才质出众。“丱角胸中敌万夫”进一步描绘童子虽年幼,却有着超乎常人的才略与见识,令人惊叹。

中间两联运用典故,以黄石公与张良、扬雄之子童乌做比,生动形象地突出童子具备非凡的才能与潜力,如同古代那些天赋异禀的杰出人物。 颈联“饱充器识观他日,莫负声名满上都”,则表达了诗人对童子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不要满足于当下的声名,而应不断充实自己的见识与胸怀,未来能有更大作为。 尾联提及韩愈为童子写序,以成人之礼相期许,在对童子赞扬的同时,也为其指明方向,希望他遵循礼教,全面发展 。整首诗既饱含对童子的赞美之情,又体现出诗人对后学晚辈成长的关怀与教导,充满了对人才脱颖而出的期待与展望。

袁说友

宋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 ► 6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