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文氏外孙:文姓外孙,具体姓名不详。苏辙长女嫁文太师之孙文务光,文氏外孙是务光之子。
- 陈谷:上年的旧谷。
- 赖有:幸亏有。
- 阴霪(yín):连绵不断的雨。
- 场圃(pǔ):打谷场和菜园。这里指打谷场。
- 比邻:邻居。
- 村酤(gū):村里卖的酒。酤,酒,也指买酒。
- 廪(lǐn):粮仓。
翻译
想要收割新麦来接续去年的陈谷,幸亏有各位孙辈来替我这个老人劳作。连续三个夜晚的连绵阴雨损坏了打谷场, 而当一竿高的红日出来时,邻居们都欢呼雀跃起来。急忙做好大饼酬谢劳作中饥饿困乏的外孙们,多多买来村里的酒来犒劳他们的辛苦。关闭粮仓回来,这收麦之事才算真正完成,我吟诗来怜爱你们,称赞你们精神饱满地完成了劳作。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苏辙晚年在乡村生活时,文氏外孙帮忙入村收麦的情景。诗的开篇表达因有外孙帮忙收割新麦,缓解粮食接续问题的欣慰,展现出老人对晚辈的感激与信任。颔联运用对比手法,先是阴雨破坏劳作基础的压抑,后转以红日带来希望的欢快,将农人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心情的起伏刻画得生动形象,烘托出劳动时节人们情绪的变化。颈联通过“急炊”“多博”两个动作,体现主人对外孙辛苦付出的心疼与犒劳,情感质朴动人。结尾诗人为外孙写诗作赋,既是对其辛勤劳作的肯定,又传达出内心对晚辈的怜爱与夸赞。整首诗以生活琐事为题材,用语平淡自然,却流淌着浓浓的亲情和温暖的生活气息,展现出乡村劳作场景中的动人情感,体现了苏辙后期诗歌淳朴、自然又饱含生活情趣的风格。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