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黄鲁直食笋次韵

· 苏轼
饱食有残肉,饥食无馀菜。 纷然生喜怒,似被狙公卖。 尔来谁独觉,凛凛白下宰。 一饭在家僧,至乐甘不坏。 多生味蠹简,食笋乃馀债。 萧然映樽俎,未肯杂菘芥。 君看霜雪姿,童稚已耿介。 胡为遭暴横,三嗅不忍嘬。 朝来忽解箨,势迫风雷噫。 尚可饷三闾,饭筒缠五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狙(jū)公:养猴子的人。
  • 凛凛:令人敬畏的样子。
  • 白下:南京的古称。
  • 蠹(dù)简:被虫蛀坏的书简。
  • 菘(sōng)芥:白菜和芥菜。
  • 箨(tuò):竹笋皮。

翻译

吃饱的时候还有残剩的肉,饥饿时没有多余的菜可吃。情绪纷乱地产生喜怒,好像被养猴人愚弄了一般。从那时以来谁独自觉悟,那令人敬畏的南京地方官。一顿饭如同在家修行的僧人,最大的快乐是保持了美好而没有被破坏。长久以来品味着那些被虫蛀坏的书简,吃竹笋就像是多余的债务。寂静冷清地映照在酒杯和食器中,不肯夹杂白菜和芥菜。你看那如霜似雪的姿态,在童年时就已经正直不阿。为什么遭遇粗暴蛮横的对待,三次闻后都不忍心去吃。早晨来忽然笋皮解开,那声势像是风雷呼啸。还可以用来供奉三闾大夫,饭筒上缠着五彩丝带。

赏析

这首诗以食笋为契机,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诸多感慨和思考。诗中用“饱食有残肉,饥食无馀菜”描绘出生活的起伏变化和境遇的不同。“似被狙公卖”则有一种被捉弄的无奈感。“尔来谁独觉,凛凛白下宰”体现出对有觉悟之人的赞赏。“一饭在家僧,至乐甘不坏”表达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满足。竹笋的姿态和遭遇也引发了诗人的感叹,“童稚已耿介”“胡为遭暴横”等句既是对竹笋的怜惜,也似有对人生遭遇不公的隐喻。最后几句写竹笋的可用之处,增添了些许活泼的意趣。整首诗在看似平凡的食笋之事中融入了复杂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