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尾砚歌,并引
黄琮白琥天不惜,顾恐贪夫死怀璧。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与天作石来几时,与人作砚初不辞。诗成鲍、谢石何与,笔落钟、王砚不知。
锦茵玉匣俱尘垢,捣练支床亦何有。况瞋苏子凤咮铭,戏语相嘲作牛后。
碧天照水风吹云,明窗大几清无尘。我生天地一闲物,苏子亦是支离人。
粗言细语都不择,春蚓秋蛇随意画。愿从苏子老东坡,仁者不用生分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黄琮 (huáng cóng):古代的一种玉器,圆形,中有孔。
- 白琥 (bái hǔ):琥珀的一种,白色且珍贵。
- 贪夫死怀璧:典出《左传》,意指持有宝物的人可能因此丧命。
- 玉德金声:比喻人的美德和声誉。
- 鲍、谢:指鲍照、谢灵运,均为著名诗人。
- 钟、王:指钟繇、王羲之,书法大家。
- 锦茵玉匣:华丽的垫子和精致的匣子,形容贵重物品。
- 捣练 (dǎo liàn):古代妇女用来搓洗的细麻布。
- 凤咮 (fèng zhòu):凤凰的嘴,这里比喻高贵的题词。
- 牛后:地位低下的象征,这里是自谦的说法。
- 碧天照水:清澈的蓝天倒映在水面。
- 仁者不用生分别:有仁德的人不会对事物分得太清楚,这里指苏轼的随性。
翻译
上天赐予的黄琮白琥并不吝啬,只是担心贪婪之人因宝物而丧命。你看那龙尾砚,其实并非寻常石头,它的美质与声名藏在石中。
这砚台如同天工所造,自古以来就与人相伴,毫不推辞。即使写出如鲍照、谢灵运般优美的诗篇,又怎能与它相比?笔下流淌出钟繇、王羲之的墨迹,也未必能完全展现它的价值。
再华丽的垫子和匣子,终将蒙尘;即使最简单的床铺,也是如此。更何况我为苏子题铭,以凤嘴般的骄傲,却只换来戏谑的嘲笑,仿佛成了牛群中的后辈。
砚台静置于明亮的窗前,大桌清清爽爽,我与苏子都像是天地间的闲散之人。我们不拘泥于言辞,笔触如春蚓秋蛇,随性而为。我愿与苏子一同老去,在东坡度过岁月,仁者无需对万物做过分的区分。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龙尾砚的赞美与感慨之作。他以黄琮白琥比喻砚台的珍贵,又强调其内在美质。他提到鲍、谢、钟、王等历史上的文学和书法大家,表达了砚台对于艺术创作的承载作用。同时,诗中融入了个人的生活态度,不拘小节,随性自在,表现出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对砚台的珍视和自嘲,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潇洒风范。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仆曩于长安陈汉卿家,见吴道子画佛,碎烂可惜。其后十馀年,复见之于鲜于子骏家,则已装背完好。子骏以见遗,作诗谢之 》 —— [ 宋 ] 苏轼
- 《 昭君村 》 —— [ 宋 ] 苏轼
- 《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 》 —— [ 宋 ] 苏轼
- 《 景贶、履常屡有诗,督叔弼、季默倡和,已许诺矣,复以此句挑之 》 —— [ 宋 ] 苏轼
- 《 减字木兰花 》 —— [ 宋 ] 苏轼
- 《 渔家傲 · 千古龙蟠幷虎踞 》 —— [ 宋 ] 苏轼
- 《 守岁 》 —— [ 宋 ] 苏轼
- 《 春帖子词:皇帝阁六首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