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宋构朝散知彭州迎侍二亲

· 苏轼
东来谁迎使君车,知是丈人屋上乌。丈人今年二毛初,登楼上马不用扶。 使君负弩为前驱,蜀人不复谈相如。老幼化服一事无,有鞭不施安用蒲。 春波如天涨平湖,鞓红照坐香生肤。帣鞲上寿白玉壶,公堂登歌《凤将雏》。 诸孙欢笑争挽须,蜀人画作西湖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使君:汉代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用做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指宋构。
  • **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宋构的父亲。
  • **二毛初:指刚刚开始出现黑白相间的头发,意思是人开始变老。 二毛:头发斑白。
  • **负弩前驱:背着弓箭在前面开道,是一种表示尊敬的礼仪。
  • **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蜀郡成都人,这里借指在蜀地有很高声誉之人。
  • **鞓(tīng)红:牡丹的一种,这里形容宴席上的气氛或装饰。
  • ****帣鞲(juàn gōu)**:挽起袖子,这里表示敬酒时的样子 。
  • ****《凤将雏》**:汉乐府曲名,这里用于宴会的演奏增添喜庆气氛。

翻译

在东来的路上是谁迎接着使君的车马?人们知道是那受人尊敬的丈人家的人。丈人如今刚刚开始有了白发,登上高楼、骑上骏马都不用别人搀扶。使君身背弓弩在前面为丈人开道,如此场景让蜀地百姓都不再只谈论司马相如那般杰出人物了。在宋构这位使君的治理下,老幼都被感化顺服,万事安宁,有刑鞭却无需使用,又哪用得着那严酷的刑罚呢?春日里湖水如天空一般广阔平静,湖面如碧波荡漾的平湖。鞓红牡丹的艳丽映照在座席,香气仿佛从肌肤散发而出。人们挽起袖子,高举白玉酒壶为丈人祝寿,公堂中奏响《凤将雏》的欢快曲调。孙辈们欢笑着争着去拽丈人胡须,蜀地的人们将这样温馨欢乐的场景作成一幅西湖图。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宋构担任彭州知州迎接双亲的欢乐场景。开头通过“东来谁迎使君车”设置悬念,引出是丈人一家受到敬重。接着描述丈人虽渐有白发但身体硬朗,而宋构以“负弩前驱”的尊敬姿态迎接父亲,凸显其孝道。诗中提到蜀人不再只谈司马相如,侧面说明宋构的到来给当地带来新的光彩 。 “老幼化服一事无,有鞭不施安用蒲”写出宋构治理有方,当地社会安宁和谐。 “春波如天涨平湖”等句描绘出宴会时的美好环境与热闹氛围,通过鞓红牡丹、祝寿场景等细节,展现出欢乐喜庆的气氛,结尾处孙辈欢笑和蜀人绘图则表现了家庭的天伦之乐以及这一场景给人们留下美好印象,全诗洋溢着温馨、和睦、喜庆的情感,反映了苏轼对友人孝道与政绩的赞扬。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