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渊师归径山

· 苏轼
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馀山色。 师住此山三十年,妙语应须得山骨。 溪城六月水云蒸,飞蚊猛捷如花鹰。 羡师方丈冰雪冷,兰膏不动长明灯。 山中故人知我至,争来问讯今何似。 为言百事不如人,两眼犹能书细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径山:在浙江余杭县西北,山有东西二径,盘折而上,各高十里。
  • 兰膏:古代用泽兰子炼制的油脂,用来点灯。膏(gāo)。

翻译

我往昔曾经做过径山的客人,到现在诗歌的笔触还留有那山色。大师在这山里居住了三十年,精妙的话语定是得到了山的神韵。六月的溪城水汽蒸腾如烟云,蚊子飞动猛捷如那花鹰。羡慕大师方丈之内如冰雪般寒冷,那兰膏灯长久不熄一直亮着。山里的旧友知道我来了,争相前来询问现在我怎么样。回答说各种事情都不如别人,只是两只眼睛还能看清写细字。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苏轼对径山以及渊师的特殊情感。诗中先回忆自己与径山的渊源,赞赏渊师妙语与山骨的契合。接着描述了径山六月的炎热和方丈内的清冷形成对比,烘托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后面写故人相见的情景,通过自我调侃表现出一种豁达的心境。全诗语言生动活泼,情感真挚,既展示了对径山景色和人物的喜爱,又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超脱态度。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