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潜令刁同年野翁亭
山翁不出山,溪翁长在溪。不如野翁来往溪山间,上友麋鹿下凫鹥。
问翁何所乐,三年不去烦推挤?翁言此间亦有乐,非丝非竹非蛾眉。
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我来观政问风谣,皆云吠犬足生氂。
但恐此翁一旦舍此去,长使山人索寞溪女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于潜令:于潜县的县令。于潜,旧县名,在今浙江临安西。刁同年:与苏轼同一年考中进士的姓刁的人。
- **** 山翁:指深居山中之人 。
- 溪翁:常年在溪边生活之人。
- **** 野翁:指诗中的刁同年,来往于溪山之间。
- 上友麋鹿:把麋鹿当作在上的朋友。 麋鹿:哺乳动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体看哪种动物都不像,俗称“四不像”。
- 下凫鹥(fú yī):以野鸭和鸥鸟当作在下的朋友。凫鹥:野鸭和鸥鸟。
- 推挤:这里是计较、逼迫之意。
- 非丝非竹:不是指音乐 。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
- 非蛾眉:不是指美女。蛾眉:美女的代称。
- **** 山人:居住在山里的人。
- 铁冠:古代御史所戴之冠。这里应是指山野之人戴的一种帽子。
- 银栉(zhì):银质的梳子,此处借指溪女。 栉:梳子、篦子等梳头发的用具。
- 观政:考察政绩。
- 风谣:民间歌谣,这里指代民情风俗。
- 吠犬足生氂(máo):连狗叫的声音都很少,意思是民风淳朴,治安良好。 氂:同“牦”。牦牛尾上的长毛,这里形容犬吠声稀微。
- 索寞:寂寞、冷落之意 。
翻译
山里的老翁不走出深山,溪边的老翁常在溪边徘徊。都比不上这位野翁自在地来往于溪山之间,与麋鹿为友,和凫鹥作伴。想问野翁到底有何乐趣,竟然三年都不想离去也不顾其他烦扰?野翁说这里也自有其乐,既不是听音乐的快乐,也不是赏美女的快乐。山里人喝醉后帽子掉落,溪边女子欢笑时银质梳子都低了下去。我来考察政绩询问民间风俗,都说此地安静得连狗叫声都很少。只是担心这位野翁一旦离开这里,会让山里人寂寞、溪边女哭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于潜令刁同年在野翁亭的自在生活与当地淳朴的民风。诗开篇以“山翁”“溪翁”对比引出“野翁”,突出刁同年的潇洒自在,在溪山间与自然为伴。通过问答,表明野翁之乐并非世俗的享乐。“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生动描绘出山间百姓的生活场景,充满闲适情趣。 “吠犬足生氂”形象地表现了当地宁静祥和、民风淳朴的特点。最后两句则流露出对野翁离去的担忧,从侧面烘托出野翁的可贵以及此地宁静生活的美好。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新,表达了苏轼对这种世外桃源般生活和人物的欣赏与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