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饮酒二十首

· 苏轼
小舟真一叶,下有暗浪喧。 夜棹醉中发,不知枕几偏。 天明问前路,已度千重山。 嗟我亦何为,此道常往还。 未来宁早计,既往复何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一叶:形容船小得像一片树叶。
  • 暗浪喧:指水下暗暗涌动着喧闹的波浪。
  • 夜棹(zhào):夜间划船。“棹”,船桨,这里代指划船。
  • 枕几偏:枕头和几案歪了,形容人在醉中随着船的晃动而睡姿变换。
  • 未来:指未来的事情。
  • :难道。
  • 既往:已经过去的事情 。

翻译

小船就如同一片轻盈的树叶,船下暗浪喧哗奔腾不息。夜里我在醉酒之中划动船桨出发,不知不觉间枕头和几案都已经歪了。等到天亮询问前方的路途,才发现已经度过了千万重山峦。可叹我到底整日在忙碌些什么呢,总是在这条人生的道路上往返奔波不停。对于未来难道能尽早做好详尽的谋划?而过去的事再谈论又有什么意义呢。

赏析

这首诗以一次夜间乘船出行的经历为依托,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开篇“小舟真一叶,下有暗浪喧”,形象地描绘出小舟在暗浪汹涌的江面的渺小与动荡,寓意人生在未知复杂的世界中充满不安。 “夜棹醉中发,不知枕几偏”生动体现诗人的洒脱不羁与醉态中的随性。

“天明问前路,已度千重山”,清晨醒来,发现已行甚远,既有一种不经意间有所收获的惊喜,又暗示人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历经诸多变迁。 诗歌后半部分由行船引申到对人生的感慨。“嗟我亦何为,此道常往还”流露出诗人对自己人生奔波的迷茫与反思 。“未来宁早计,既往复何言”则以一种豁达之态,对未来和过去给出一种释然,对命运与生活的旷达和超脱,表现出诗人历经世事沧桑后的成熟与智慧,既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又有面对生活从容超脱的态度。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