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由所居六咏

· 苏轼
诗人故多感,花发忆两京。 石榴有正色,玉树真虚名。 粲粲秋菊花,卓为霜中英。 萸盘照重九,缬蕊两鲜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节奏来作诗,以回应或模仿。
  • 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 两京:这里指长安(西京)和洛阳(东都),古代中国的两个重要都城。
  • 石榴有正色:形容石榴颜色鲜艳,象征其品质纯正。
  • 玉树真虚名:暗指某些人徒有虚名,如玉树般华而不实。
  • 粲粲:形容菊花光彩照人。
  • 霜中英:比喻菊花能在寒霜中傲然独立,品格高洁。
  • 萸盘:插满茱萸的盘子,重阳节习俗。
  • 缬蕊:带有彩色斑点的花瓣,形容菊花色彩斑斓。
  • 重九: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

翻译

诗人天生多情,花开时总会想起那遥远的长安和洛阳。 石榴虽然色彩鲜艳,但它的正直品格远胜过那些空有名声的人。 秋天的菊花灿烂耀眼,尤其在霜寒中更显得英勇无比。 重阳节,茱萸盘中插满了鲜艳的花朵,菊花的花瓣更是鲜明夺目。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回应弟弟苏辙居住地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寄寓了诗人的情感与哲理。他借石榴的正色和菊花的霜中英姿,赞美了真实、坚韧的品质,同时也暗讽了社会上虚有其表的现象。重阳节的茱萸和菊花,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也象征着诗人对兄弟亲情的珍视以及对高洁人格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的才情和人生观。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