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止酒

· 苏轼
时来与物逝,路穷非我止。 与子各意行,同落百蛮里。 萧然两别驾,各携一稚子。 子室有孟光,我室惟法喜。 相逢山谷间,一月同卧起。 茫茫海南北,粗亦足生理。 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 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 望道虽未济,隐约见津涘。 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百蛮: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
  • 别驾:官名。
  • 孟光:东汉贤士梁鸿之妻,举案齐眉典故的主人公。
  • 法喜:佛教语,指闻佛法而欢喜。
  • (chōu):病愈。
  • 津涘(sì):水边,岸。

翻译

时机到来就与事物一同消逝,路到尽头并非我要停止。与你各自依着心意前行,一同流落到百蛮之地。寂寞萧条的两个别驾,各自带着一个幼子。你的家中有孟光,我的家中唯有对佛法的欢喜。在山谷间相逢,一个月一同起居。广阔的海南北,粗略也足以维持生计。劝我学习陶渊明,力量薄弱姑且只为自己。稍有小毛病坐在杯中饮酒,停止饮酒病就会痊愈了。望向道虽然未能成功渡过,但隐隐约约能看见岸。从今以后东坡的室内,不再设立杜康的祭祀。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苏轼对人生和生活态度的思考。诗中描绘了他与友人一同经历的种种,包括流落到偏远之地,各自的生活状态等。他用一些典故如“孟光”来丰富表达。他提到学习陶渊明,也反映出对一种超脱生活态度的向往。同时,对饮酒与止酒的思考,展现出他对自我的省察和对生活健康的关注。整体诗风自然平实,情感真挚,既有对生活现状的感慨,又有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和坚定。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