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金山放船至焦山

· 苏轼
金山楼观何耽耽,撞钟击鼓闻淮南。 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 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 同游兴尽决独往,赋命穷薄轻江潭。 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 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 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为同龛。 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 山林饥饿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 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 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耽耽:深邃的样子。读音为 dān dān。
  • :mái,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

翻译

金山的楼台亭观多么深邃,撞钟击鼓的声音在淮南都能听见。焦山有什么呢,有修长的竹子,只有两三个砍柴汲水的僧人。云雾阴霾海浪拍打让人迹稀少,时而有佃户在祈祷春蚕丰收。我来到金山还多停留住宿,而不到焦山心中就有惭愧。一同游玩的兴致尽了就决定独自前往,命运不佳就轻视江潭。清晨没有风浪却自动涌起,在江中水流处歌唱长啸靠着半醉。老僧人下山惊讶有客人到来,迎着笑脸高兴地用通俗的话交谈。他自己说长久客居忘记了家乡,只有弥勒佛与他在同一个佛龛。困倦了睡觉就有纸帐温暖,吃饱了也不厌恶山间蔬菜的甘甜。在山林中忍饥挨饿自古就有,没有田地不隐退难道不是贪婪。展禽虽然没有多次被黜退,嵇康自己知道有七个不能忍受。应当呈交弹劾自己的文书辞别官职,为我这好地方留下一间茅庵。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从金山放船至焦山的见闻和感受。前四句描写金山的宏伟壮丽和焦山的清幽宁静形成对比;“云霾浪打人迹绝”一句,写出焦山环境的僻静;“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表明诗人对焦山的向往和未去的愧疚。中间部分描述了他独自前往焦山的经历,以及与老僧的交流。结尾处诗人通过列举展禽、嵇康等表达自己对官场的厌倦,有归隐之意。诗中既描绘了山水景物,又融入个人的情思,情景交融,反映出诗人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心境。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