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以答子由,题画文殊、普贤

· 苏轼
西方真人谁所见?衣被七宝从双狻。当时修道颇辛苦,柳生两肘乌巢肩。 初如濛濛隐山玉,渐如濯濯出水莲。道成一旦就空灭,奔会四海悲人天。 翔禽哀响动林谷,兽鬼踯躅泪迸泉。庞眉深目彼谁子,绕床弹指性自圆。 隐如寒月堕清昼,空有孤光留故躔。春游古寺拂尘壁,遗像久此霾香烟。 画师不复写名姓,皆云道子口所传。纵横固已蔑孙、邓,有如巨鳄吞小鲜。 来诗所誇孰与此,安得携挂其旁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西方真人:佛教中的菩萨,如文殊、普贤,被认为是智慧和慈悲的象征。
  • 衣被七宝:指菩萨身上的衣物装饰,由各种珍贵材料制成。
  • 双狻(suān):神话中的神兽,此处可能指神座或宝座上的装饰物。
  • 柳生两肘乌巢肩:形容菩萨手臂细长,肩部如同乌鸦的巢穴,形象奇特。
  • 濯濯(zhuó zhuó):形容洁净无瑕的样子,如莲花。
  • 空灭:佛教中指菩萨成佛后,进入涅槃状态,不再受轮回束缚。
  • 奔会四海:形容众生对菩萨的敬仰和怀念,如四海之水汇聚而来。
  • 翔禽哀响:飞翔的鸟儿发出哀鸣,可能象征着哀悼之情。
  • 兽鬼踯躅(zhí zhú):野兽和鬼魂徘徊,流露出悲伤。
  • 庞眉深目:形容菩萨面容庄重,眼神深邃。
  • :佛教中,修行者达到悟道境界,心性圆满。
  • 寒月堕清昼:形容菩萨像在明亮的环境中显得幽静深远。
  • 故躔(chuán):旧有的轨道或路径,这里指菩萨像的位置。
  • 霾香烟:烟雾笼罩,可能指寺庙内的香火缭绕。
  • 孙、邓:指孙绰、邓攸,古代著名画家,此处与吴道子相提并论。
  • 巨鳄吞小鲜:比喻吴道子的画艺高超,能超越前人。

翻译

在古老的开元寺里,我看到了吴道子画的佛像,那是文殊和普贤的法相。谁能亲眼目睹这西方的真身?他们穿着由七宝制成的华服,坐在神座上,修行之路曾是多么艰辛,他们的手臂细长,肩部仿佛乌鸦的巢穴。

起初,他们的形象像是隐约隐藏在山间的玉影,后来又如出水的洁白莲花。一旦成道,他们便融入虚空,让众生为之悲泣。飞鸟哀鸣震动山谷,野兽和鬼怪痛哭,泪水如泉涌。那面容深沉、目光深远的,究竟是谁呢?他们坐在那里,轻轻弹指,似乎已经达到了内心的圆满。

他们的形象如同寒冬中的月亮,在明亮的白天依然保持着孤独而神圣的光芒。如今,春天漫步古寺,抚摸着壁画上的尘埃,那昔日的香烟早已掩盖了他们的面容。画师们不再记载他们的姓名,只留下口口相传的吴道子之名。他的画技超越了孙绰和邓攸,就像巨鳄吞噬小鱼一样强大。

你的诗中所赞美的,又有谁能比得过这幅画?我多么希望能把这幅画挂在旁边,让大家一同欣赏。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开元寺内吴道子所绘文殊、普贤像的赞叹之作。诗人通过描绘佛像的细节,展现了吴道子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对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他运用丰富的意象,如“柳生两肘乌巢肩”、“初如濛濛隐山玉”等,既描绘了菩萨的形象,又寓含了佛法的深奥。同时,通过对比吴道子与其他画家,突出了他的艺术成就。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优美,既是对艺术的赞美,也是对宗教信仰的敬畏。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