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六韬》:中国古代的一部兵书。
- 驽马(nú mǎ):劣马,比喻才能平常或低下。
- 海表:海外。
- 葵心:向日葵向日而倾的心意,比喻向往、忠诚之心。
- 琐琐:形容细碎、渺小。
- 三山:神话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通常指蓬莱、方丈、瀛洲 。
- 钓鳌:传说渤海东有五座仙山随波漂流,上帝命巨鳌用头顶着,才固定下来。龙伯国有个巨人,一步就跨到仙山所在之处,钓走了六只巨鳌。后用“钓鳌”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
翻译
我不学习孙武、吴起的兵法和《六韬》谋略,却大胆地想要用自己这匹劣马与那些英豪并驾齐驱。极目眺望海外,天显得更加遥远无际;我倾吐自己如葵心般的忠诚与向往,那被敬仰的人却如日高悬,越发难以企及。身外那些琐碎微小的虚名实在不值得去在意,梦中我回归家乡的情思已经如江水滔滔流淌。那传说中的海上三座仙山以前就是神仙居住的圣地,我想要伸手东去(像传说中的巨人一样)钓起海中的巨鳌。
赏析
这首诗开篇以“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表明自己虽无显赫谋略,却有与英豪比肩的勇气,体现出苏轼一贯的自信与洒脱。颔联“望穷海表天还远,倾尽葵心日愈高”描绘出一种宏大又略带无奈的意境,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相结合,表达对崇高目标的向往,以及在追求过程中感受到目标的遥远与难及。颈联“身外浮名休琐琐,梦中归思已滔滔”则是苏轼对人生的一种深刻感悟,他认为身外的虚名太过琐碎不值得留恋,而思乡之情已如潮水涌动,体现出对尘世的超脱与对精神家园的眷恋。尾联“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鳌”化用神话传说,表现出苏轼内心宏大的抱负和不凡的志向,虽历经世事,但依然心怀广阔、豪情万丈。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丰富而深沉,既有对自身追求的思索,又有对人生价值的探寻,彰显出诗人豪迈豁达、超凡脱俗的性情。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书艾宣画四首竹鹤 》 —— [ 宋 ] 苏轼
- 《 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 》 —— [ 宋 ] 苏轼
- 《 皇太后阁六首 》 —— [ 宋 ] 苏轼
- 《 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 》 —— [ 宋 ] 苏轼
- 《 十月二日,将至涡口五里所,遇风留宿 》 —— [ 宋 ] 苏轼
- 《 子由在筠作《东轩记》,或戏之为东轩长老。其婿曹焕往筠,余作一绝句送曹以戏子由曹过庐山,以示圆通慎长老。慎欣然亦作一绝,送客出门,归入室,趺坐化去。子由闻之,乃作二绝,一以答余,一以答慎。明年余过圆通,始得其详。乃追次慎韵 》 —— [ 宋 ] 苏轼
- 《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 —— [ 宋 ] 苏轼
- 《 双石,并叙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