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

· 苏轼
南来不觉岁峥嵘,坐拨寒灰听雨声。 遮眼文书原不读,伴人灯火亦多情。 嗟予潦倒无归日,今汝蹉跎已半生。 免使韩公悲世事,白头还对短灯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峥嵘:形容岁月艰难或时光飞逝。此处指时间过得很快。
  • 寒灰:烧过的灰烬,常用来比喻过去的记忆或经历。
  • 文书:公文、书信,此处指日常事务的文书。
  • 灯火:夜晚照明的灯火,象征陪伴和温暖。
  • 蹉跎:光阴虚度,时间白白浪费。
  • 韩公:指韩愈,唐代文学家,以其关心民生疾苦而著称。
  • 短灯檠:短小的油灯支架,寓意生活简朴。

翻译

从南方过来,不知不觉间一年又过去了,我们深夜相对,拨弄着灰烬,听着雨声。那些繁杂的文书原本就不想再读,只有那盏陪伴我们的灯火显得格外深情。感叹我如今落魄,没有回归的日子,而你青春已过半,岁月匆匆。希望不要让韩愈那样忧国忧民,到最后只能对着昏暗的小灯,满头白发。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与侄子安节深夜交谈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侄子蹉跎岁月的担忧。诗中的“南来不觉岁峥嵘”描绘了时光如梭的场景,而“遮眼文书原不读,伴人灯火亦多情”则寓言般地表达了诗人对繁琐生活的厌倦,以及对亲情陪伴的珍视。诗人自比韩愈,提醒侄子不要过于沉溺于世俗之事,应有所追求,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免晚年凄凉。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教于乐,体现了苏轼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