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拼音
名句
译文
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色,长江水随天流去秋色无边际。极目眺望北国崇山峻岭的风景,他们仿佛都在传送忧怨仇恨,就好似碧玉发簪和螺形发髻。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吴钩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栏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
别提家乡的鲈鱼肉精细味美,尽管秋风吹不会像季鹰不归?更不想许汜只顾谋私利。那将羞于见雄才大气的刘备。借时光如水忧愁国势如风雨,树犹如此。请何人人去换来啊?就让那红巾翠袖多情歌女,为我擦去英雄失志时的热泪。
注释
登建康赏心亭:《花菴词选》作「赏心亭」。
建康:六朝时期的京城,今江苏南京市。南宋为府名,建炎三年(西元一一二九年)改江宁府置,治所在今南京市。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赏心亭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丁晋公谓建。景定元年,亭燬。马公光祖重建。」
遥岑(cén)远目:唐·韩愈《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远目,四卷本甲集作「远日」。
玉簪(zān)螺髻(jì):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落日楼头:唐·杜甫《越王楼歌》:「山头落日半轮明。」宋·柳永《玉蝴蝶》词:「断鸿声里,立尽残阳。」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阖闾元年》:「阖闾既宝莫耶,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血舋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王曰:『为钩者众而子独求赏,何以异于众夫子之钩乎?』作钩者曰:『吾之作钩也,贪而杀二子,舋成二钩。』王乃举众钩以示之:『何者是也?』王钩甚多,形体相类,不知其所在。于是钩师向钩而呼二子之名:『吴鸿,扈稽,我在于此,王不知汝之神也。』声绝于口,两钩俱飞著父之胸。吴王大惊,曰:『嗟乎!寡人诚负于子。』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九·器用》:「唐人诗多有言吴钩者。吴钩,刀名也,刃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唐·杜甫《后出塞》诗:「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栏杆拍遍: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忠孝》:「刘孟节先生概,青州寿光人。少师种放。笃古好学,酷嗜山水,而天姿绝俗,与世相龃龉,故久不仕。晚得一名,亦不去为吏。庆历中,朝廷以海上岠嵎山地震逾年不止,遣使访遗逸。安抚使以先生名闻,诏命之官,先生亦不受就。青之南有冶原,昔欧冶子铸剑之地,山奇水清,旁无人烟,丛筠古木,气象幽绝。富韩公之镇青也,知先生久欲居其间,为筑室泉上,为诗并序以饯之曰:『先生已归隐,山东人物空。』且言先生有志于名,不幸无位,不克施于时,著书以见志。谓先生虽隐,其道与日月雷霆相震耀。其后,范文正公、文潞公皆优礼之,欲荐之朝廷,先生恳祈,亦不敢强,以成其高。先生少时,多寓居龙兴僧舍之西轩,往往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干。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司马温公《诗话》所载者是也。」
「无人会、登临意。」句:北宋僧文瑩《湘山野录·卷上》:「金陵赏心亭,丁晋公出镇日重建也。秦淮绝致,清在轩槛。取家箧所宝《袁安卧雪图》张于亭之屏,乃唐周昉绝笔。凡经十四守,虽极爱而不敢辄觊(jì)。偶一帅遂窃去,以市画芦雁掩之。后君玉王公琪复守是郡,登亭,留诗曰:『千里秦淮在玉壶,江山清丽壮吴都。昔人已化辽天鹤,旧画难寻《卧雪图》。冉冉流年去京国,萧萧华发老江湖。残蝉不会登临意,又噪西风入座隅。』此诗与江山相表里,为贸画者之萧斧也。」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句:用西晋张翰典。《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张翰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翰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句:《三国志·卷七·〈魏书·陈登传〉》:「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又掎角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年三十九卒。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流年:流逝的时光。
忧愁风雨:宋·苏轼《满庭芳》词:「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
树犹如此:出自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又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以「树」代「木」,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倩(qìng):请托。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红巾,四卷本作「盈盈」。
揾(wèn):擦拭。
序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本词作于淳熙元年的秋季,作者南归十二年后,沉滞下僚,满腹牢骚,无处宣泄,遂于再登赏心亭之际,眺望楚地大好河山,慷慨悲歌。
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上阕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阕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稼轩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稼轩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稼轩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稼轩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稼轩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这种感情的感染力极强。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则是直接言志。下阕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关于晋朝张翰典故,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不必说他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了。然而他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他想回到故乡,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都有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和他一样的又何止一人。作者于此是说: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表明了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稼轩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楚天:指南方的天空,这里借指长江以南地区。
- 清秋:秋天的景色清新凉爽。
- 水随天去秋无际:江水浩渺,仿佛随着天边延伸至无穷远处。
- 遥岑:远方的山峰。
- 玉簪螺髻:形容山峰的形状,如女子发髻。
- 落日楼头:夕阳照在楼顶。
- 断鸿:失群的孤雁。
-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弯刀,象征着杀敌报国的利器。
- 栏杆拍遍:用手拍打栏杆,表示内心的激愤和无奈。
- 鲈鱼堪脍:典故,晋人张翰因秋风起思念家乡鲈鱼而辞官。
- 季鹰:张翰的别称,这里代指有思乡之情的人。
- 求田问舍:原意是买地置屋,此处讽刺那些只关心个人私利的人。
- 刘郎:刘备,三国时期的人物,后世常用“刘郎”来指有才华但不得志的人。
- 流年:岁月流逝。
- 倩何人:请谁。
- 红巾翠袖:女子的装束,常用来形容美女或温情。
- 揾英雄泪:擦拭英雄的眼泪。
翻译
南方的万里长空秋意浓厚,江水连绵,仿佛与天相接,没有尽头。站在高楼上远望,远方的山峦如同女子的玉簪和螺髻,满含忧愁和哀怨。夕阳西下,孤雁哀鸣,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看着手中的宝刀,拍打着栏杆,却无人能理解我的心情。
不要再说像张翰那样轻易想吃鲈鱼就能回家,即使秋风吹起,那些人是否也会像他一样归乡呢?那些只关心自己的人,怕是羞于见到像刘备这样有雄才大略的人吧。岁月无情,风雨飘摇,树木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我。谁能帮我唤来一个女子,用她那红色的手帕和翠绿的衣袖,来擦干我这英雄的泪水?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建康(今南京)登赏心亭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上片描绘了开阔的秋景,以及自己孤独的游子心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寄寓了自己的愁绪。下片引用典故,讽刺了那些只顾个人利益而不关心国家的人,同时流露出对自己才能被埋没的感慨。最后,词人发出深情的呼唤,希望能有理解他的人来安慰他的英雄泪,情感深沉而感人。整首词气势磅礴,语言豪放,体现了辛弃疾豪放派词风的特点。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
辛弃疾的其他作品
- 《 鹧鸪天 · 重九席上作 》 —— [ 宋 ] 辛弃疾
- 《 苏武慢 · 雪 》 —— [ 宋 ] 辛弃疾
- 《 菩萨蛮 · 淡黄弓样鞋儿小 》 —— [ 宋 ] 辛弃疾
- 《 鹧鸪天 · 和张子志提举 》 —— [ 宋 ] 辛弃疾
- 《 贺新郎 · 世路风波恶 》 —— [ 宋 ] 辛弃疾
- 《 乌夜啼 》 —— [ 宋 ] 辛弃疾
- 《 鹊桥仙 · 席上和赵晋臣敷文 》 —— [ 宋 ] 辛弃疾
- 《 清平乐 · 春宵睡重 》 —— [ 宋 ]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