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城赋

· 苏轼
淡平野之霭霭,忽孤城之如块。 风吹沙以苍莽,怅楼橹之安在。 横门豁以四达,故道宛其未改。 彼野人之何知,方伛偻而畦菜。 嗟夫,昆阳之战,屠百万于斯须,旷千古而一快。 想寻邑之来阵,兀若驱云而拥海。 猛士扶轮以蒙茸,虎豹杂沓而横溃。 罄天下于一战,谓此举之不再。 方其乞降而未获,固已变色而惊悔。 忽千骑之独出,犯初锋于未艾。 始凭轼而大笑,旋弃鼓而投械。 纷纷籍籍死于沟壑者,不知其几何人,或金章而玉佩。 彼狂童之僭窃,盖已旋踵而将败。 岂豪杰之能得,尽市井之无赖。 贡符献瑞一朝而成群兮,纷就死之何怪。 独悲伤于严生,怀长才而自浼。 岂不知其必丧,独徘徊其安待。 过故城而一吊,增誌士之永慨。
拼音

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东坡还乡为母亲程夫人守制期满后,和父亲、兄弟一起,取道长江,经三峡而上汴京。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一、二月间,经过昆阳,感慨古事,写下了此赋。其中主要记述德式汉光武帝刘秀在昆阳破王莽百万大军的事迹,史称“昆阳之战”。文中严生,指严尤。 这篇赋中的许多语句的意思,直接取材于历史典籍中对这场战争的记述。知道了原来的记载,方可深入地了解作者的笔法和思想。 第一段,叙写作者在一千多年后,踏上了昆阳之战故迹。当时平野旷远,孤城如块,风沙苍茫,城门通向四方,故道宛然还在。但当时战争用于攻防的楼橹,却不见一点踪迹。只有田农野夫,躬着腰背整畦种菜。面对此情此景,作者不由得感到怅然若失:既感慨于那场决定历史命运的战争,也感慨于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历史变迁。一句“彼野人之何知”,似是对自己的学识和对历史的精通感到骄傲,似是“野人”不知季节变换而自己却怀着深沉的历史怀愫,却也含有“野人”不知历史,也就不去怀想历史,而过得逍遥自在的意思。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