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鲁国有个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名叫王骀,可是跟从他学习的人却跟孔子的门徒一样多。孔子的学生常季向孔子问道;“王骀是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跟从他学习的人在鲁国却和先生的弟子相当。他站着不能给人教诲,坐着不能议论大事;弟子们却空怀而来,学满而归。难道确有不用言表的教导,身残体秽内心世界也能达到成熟的境界吗?这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说:“王骀先生是一位圣人,我的学识和品行都落后于他,只是还没有前去请教他罢了。我将把他当作老师,何况学识和品行都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鲁国,我将引领天下的人跟从他学习。”
常季说:“他是一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而学识和品行竟超过了先生,跟平常人相比相差就更远了。像这样的人,他运用心智是怎样与众不同的呢?”仲尼回答说:“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随之变化;即使天翻过来地坠下去,他也不会因此而丧失、毁灭。他通晓无所依凭的道理而不随物变迁,听任事物变化而信守自己的要旨。”常季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从事物千差万别的一面去看,邻近的肝胆虽同处于一体之中也像是楚国和越国那样相距很远;从事物都有相同的一面去看,万事万物又都是同一的。像这样的人,将不知道耳朵眼睛最适宜何种声音和色彩,而让自己的心思自由自在地遨游在忘形、忘情的浑同境域之中。外物看到了它同一的方面却看不到它因失去而引起差异的一面,因而看到丧失了一只脚就像是失落了土块一样。”
常季说:“他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他运用自己的心智去追求自己的理念。如果达到了忘情、忘形的境界,众多的弟子为什么还聚集在他的身边呢?”孔子回答说:“一个人不能在流动的水面照见自己的身影而是要面向静止的水面,只有静止的事物才能使别的事物也静止下来。各种树木都受命于地,但只有松树、柏树独自傲然挺立,无论冬夏都郁郁青青;每个人都受命于天,但只有虞舜道德品行最为端正。幸而他们都善于端正自己的品行,因而能端正他人的品行。保全本初时的迹象,心怀无所畏惧的胆识;勇士只身一人,也敢称雄于千军万马。一心追逐名利而自我索求的人,尚且能够这样,何况那主宰天地,包藏万物,只不过把躯体当作寓所,把耳目当作外表,掌握了自然赋予的智慧所通解的道理,而精神世界又从不曾有过衰竭的人呢!他定将选择好日子升登最高的境界,人们将紧紧地跟随着他。他还怎么会把聚合众多弟子当成一回事呢!”
申徒嘉是个被砍掉了一只脚的人,跟郑国的子产同拜伯昏无人为师。子产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就留下。”到了第二天,子产和申徒嘉同在一个屋子里、同在一条席子上坐着。子产又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就留下。现在我将出去,你可以留下吗,抑或是不留下呢?你见了我这执掌政务的大官却不知道回避,你把自己看得跟我执政的大臣一样吗?”
申徒嘉说:“伯昏无人先生的门下,哪有执政大臣拜师从学的呢?你津津乐道执政大臣的地位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吗?我听说这样的话:‘镜子明亮尘垢就没有停留在上面,尘垢落在上面镜子也就不会明亮。长久地跟贤人相处便会没有过错’。你拜师从学追求广博精深的见识,正是先生所倡导的大道。而你竟说出这样的话,不是完全错了吗!”
子产说:“你已经如此形残体缺,还要跟唐尧争比善心,你估量你的德行,受过断足之刑还不足以使你有所反省吗?”申徒嘉说:“自个儿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当形残体缺的人很多;不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当形整体全的人很少。懂得事物之无可奈何,安于自己的境遇并视如命运安排的那样,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一个人来到世上就象来到善射的后羿张弓搭箭的射程之内,中央的地方也就是最容易中靶的地方,然而却没有射中,这就是命。用完整的双脚笑话我残缺不全的人很多,我常常脸色陡变怒气填胸;可是只要来到伯昏无人先生的寓所,我便怒气消失回到正常的神态。真不知道先生用什么善道来洗刷我的呢?我跟随先生十九年了,可是先生从不曾感到我是个断了脚的人。如今你跟我心灵相通、以德相交,而你却用外在的形体来要求我,这不又完全错了吗?”子产听了申徒嘉一席话深感惭愧,脸色顿改而恭敬地说:“你不要再说下去了!”
鲁国有个被砍去脚趾的人,名叫叔山无趾,靠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孔子对他说:“你极不谨慎,早先犯了过错才留下如此的后果。虽然今天你来到了我这里,可是怎么能够追回以往呢!”叔山无趾说:“我只因不识事理而轻率作践自身,所以才失掉了两只脚趾。如今我来到你这里,还保有比双脚更为可贵的道德修养,所以我想竭力保全它。苍天没有什么不覆盖,大地没有什么不托载,我把先生看作天地,哪知先生竟是这样的人!”孔子说:“我孔丘实在浅薄。先生怎么不进来呢,请把你所知晓的道理讲一讲。”叔山无趾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要努力啊。叔山无趾是一个被砍掉脚趾的人,他还努力进学来补救先前做过的错事,何况道德品行乃至身形体态都没有什么缺欠的人呢!”
叔山无趾对老子说:“孔子作为一个道德修养至尚的人,恐怕还未能达到吧?他为什么不停地来向你求教呢?他还在祈求奇异虚妄的名声能传扬于外,难道不懂得道德修养至尚的人总是把这一切看作是束缚自己的枷锁吗?”老子说:“怎么不径直让他把生和死看成一样,把可以与不可以看作是齐一的,从而解脱他的枷锁,这样恐怕也就可以了吧?”叔山无趾说:“这是上天加给他的处罚,哪里可以解脱!”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卫国有个面貌十分丑陋的人,名叫哀骀它。男人跟他相处,常常想念他而舍不得离去。女人见到他便向父母提出请求,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不如做哀骀它先生的妾,’这样的人已经十多个了而且还在增多。从不曾听说哀骀它唱导什么,只是常常附和别人罢了。他没有居于统治者的地位而拯救他人于临近败亡的境地,他没有聚敛大量的财物而使他人吃饱肚子。他面貌丑陋使天下人吃惊,又总是附和他人而从没首倡什么,他的才智也超不出他所生活的四境,不过接触过他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乐于亲近他。这样的人一定有什么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我把他召来看了看,果真相貌丑陋足以惊骇天下人。跟我相处不到一个月,我便对他的为人有了了解;不到一年时间,我就十分信任他。国家没有主持政务的官员,我便把国事委托给他。他神情淡漠地回答,漫不经心又好像在加以推辞。我深感羞愧,终于把国事交给了他。没过多久,他就离开我走掉了,我内心忧虑像丢失了什么,好像整个国家没有谁可以跟我一道共欢乐似的。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我孔丘也曾出使到楚国,正巧看见一群小猪在吮吸刚死去的母猪的乳汁,不一会又惊惶地丢弃母猪逃跑了。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同类已经死去,母猪不能像先前活着时那样哺育它们。小猪爱它们的母亲,不是爱它的形体,而是爱支配那个形体的精神。战死沙场的人,他们埋葬时无须用棺木上的饰物来送葬,砍掉了脚的人对于原来穿过的鞋子,没有理由再去爱惜它,这都是因为失去了根本。做天子的御女,不剪指甲不穿耳眼;婚娶之人只在宫外办事,不会再到宫中服役。为保全形体尚且能够做到这一点,何况德性完美而高尚的人呢?如今哀骀它他不说话也能取信于人,没有功绩也能赢得亲近,让人乐意授给他国事,还唯恐他不接受,这一定是才智完备而德不外露的人。”
鲁哀公问:“什么叫做才智完备呢?”孔子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能与不肖、诋毁与称誉,饥、渴、寒、暑,这些都是事物的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运行;日夜更替于我们的面前,而人的智慧却不能窥见它们的起始。因此它们都不足以搅乱本性的谐和,也不足以侵扰人们的心灵。要使心灵平和安适,通畅而不失怡悦,要使心境日夜不间断地跟随万物融会在春天般的生气里,这样便会接触外物而萌生顺应四时的感情。这就叫做才智完备。”鲁哀公又问:“什么叫做德不外露呢?”孔子说:“均平是水留止时的最佳状态。它可以作为取而效法的准绳,内心里充满蕴含而外表毫无所动。所谓德,就是事得以成功、物得以顺和的最高修养。德不外露,外物自然就不能离开他了。”
有一天鲁哀公把孔子这番话告诉闵子,说:“起初我认为坐朝当政统治天下,掌握国家的纲纪而忧心人民的死活,便自以为是最通达的了,如今我听到至人的名言,真忧虑没有实在的政绩,轻率作践自身而使国家危亡。我跟孔子不是君臣关系,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呢。”
一个跛脚、伛背、缺嘴的人游说卫灵公,卫灵公十分喜欢他;再看看那些体形完整的人,他们的脖颈实在是太细太细了。一个颈瘤大如瓮盎的人游说齐桓公,齐桓公十分喜欢他;再看看那些体形完整的人,他们的脖颈实在是太细太细的了。所以,在德行方面有超出常人的地方而在形体方面的缺陷别人就会有所遗忘,人们不会忘记所应当忘记的东西,而忘记了所不应当忘记的东西,这就叫做真正的遗忘。因而圣人总能自得地出游,把智慧看作是祸根,把盟约看作是禁锢,把推展德行看作是交接外物的手段,把工巧看作是商贾的行为。圣人从不谋虑,哪里用得着智慧?圣人从不砍削,哪里用得着胶着?圣人从不感到缺损,哪里用得着推展德行?圣人从不买卖以谋利,哪里用得着经商?这四种作法叫做天养。所谓天养,就是禀受自然的饲养。既然受养于自然,又哪里用得着人为!有了人的形貌,不一定有人内在的真情。有了人的形体,所以与人结成群体;没有人的真情,所以是与非都不会汇聚在他的身上。渺小呀,跟人同类的东西!伟大呀,只有浑同于自然。
惠子对庄子说:“人原本就是没有情的吗?”庄子说:“是的”。惠子说:“一个人假若没有情,为什么还能称作人呢?”庄子说:“道赋予人容貌,天赋予人形体,怎么能不称作人呢?”惠子说:“既然已经称作了人,又怎么能够没有情?”庄子回答说:“这并不是我所说的情呀。我所说的无情,是说人不因好恶,而致伤害自身的本性,常常顺任自然而不随意增添些什么。”惠子说:“不添加什么,靠什么来保有自己的身体呢?”庄子回答说:“道赋予人容貌,天赋予人形体,可不要因外在的好恶而致伤害了自己的本性。如今你外露你的心神,耗费你的精力,靠着树干吟咏,凭依几案闭目假寐。自然授予了你的形体,你却以‘坚’、‘白’的诡辩而自鸣得意!”
注释
兀:通作“跀”(yuè),断足的刑法。“兀者”指受过跀刑只有一只脚的人。王骀(tái):假托的人名。
常季:鲁国贤人,传说为孔子弟子。
中分鲁:在鲁国平分,意思是在鲁国彼此间差不多,不分上下。
无形:不具有完整的形体。心成:内心世界达到成熟的境界。一说“无形”指不须用形表,“心成”指潜移默化。
直:通作“特”,仅只的意思。后:意思是落在对方的后面。
奚:何。假:已,只。
王:突出、超过的意思;“王先生”即远远超过了先生。
庸:平庸,这里指平常的人。“其与庸亦远矣”,是说他跟平常人相比也就相差很远很远了。
若之何:如何,怎么样。
遗:失。“不与之遗”是说不会随着天翻地覆的情况而丧失。
审:明悉,通晓。假:凭依;“无假”即是“无待”。旧注“假”通作“瑕”,指审度自己没有一点儿毛病;姑备参考。
命:任。“命物之化”就是听任事物的变化。宗:本,主旨。
肝胆楚越:肝胆两种器官紧紧相连,楚越两国相去甚远,喻指邻近的肝胆同于一体之中也像是楚越那样相去甚远。
一:同一,一样的。
耳目之所宜:指适宜于听觉、视觉的东西。
游心:使心灵自由驰骋遨游。和:混同。
所一:同一的方面。所丧:失去而引起差异的一面。
遗土:失落土块。
以下四句很不好理解,各家断句也不一致,这里取传统的断句方法。为己:即修己。知(zhì):智慧。“为己以其知”即“以其知为己”,意思是运用自己的才智来修养自己。
得其心以其心:即以其心得其心,大意是,用自己的心智去求取自己的理念。
常心:真常之心,即忘知忘觉,无思无虑的心境。
物:外物,这里指众多的门徒。何为:为何,为什么。最:聚集。
鉴:“鉴”字的异体,照看,审察的意思。远古无镜子,人们对着盛有水的器皿照看就像今天照镜子一样,故有“鉴于止水”而“莫鉴于流水”的说法。
唯止能止众止:唯有静止之物方能照人,方能使别的什么东西也静止下来。
以下四句有的版本为六句:“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句式要工整得多,姑备参考。
正生:即正己,指端正自己的品行。下句“正众生”即端正他人的品行。
始:本初之态。征:迹象。
九:非实数,“九军”犹言千军万马。一说天子六军,诸侯三军,故名九军。
要:通作“徼”,求取的意思。
官:主宰。
府:包藏。
寓六骸:把自身的躯体当作寓所。
象:表象。
一知:自然赋予的智慧。
假:通作“格”,陟升的意思。
肎:“肯字之古本字。
郑子产:郑国的大政治家。伯昏无人:假托的人名。
止:停止,留下。
其:还是、抑或。
执政:子产曾是郑国执政大臣,故有此说。违:回避。申徒嘉为一兀者,地位低下而子产位尊,不愿与之同步,故有先出、留止的一段话。
齐:跟……齐一、一样,向……看齐;“齐执政”意思是跟执政大臣齐一,即把自己看得跟执政大臣一样。
固:岂。全句大意是,哪有执掌政务的大臣如此拜师从学的呢?言外之意是,伯昏无人门下没有贵贱之分,要分贵贱就不会到这里来拜师从学。
说(yuè)通作“悦,”喜悦。后人:以别人为后,含有瞧不起别人的意思。
大者:这里指广博精深的见识。
计:计算,估量。反:反省。这句语意有所隐含,好像是说受过刑断还不足以使自己有所反省吗?
状:陈述,含有为自己的过失辩解的意思。其过:自己的过失。以:认为。亡:丢失、失去,这里指使身体残缺,与下句“存”字表示保全的含义相对应。
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善射者。彀(gòu):张满弓弩。“彀中”指弓箭射程范围之内,喻指人们生活的社会范围。
中(zhòng):地:最易射中的地方。
怫(bó)然:勃然,发怒时盛气的样子。
先生:指伯昏无人。所:寓所。
废然:怒气消失的样子。反:返,指回复到原有的正常神态。
洗我以善:即以善洗我,用善道来教诲我。
夫子:指伯昏无人。
形骸之内:指人的精神世界。“游于形骸之内”即以德相交,精神世界相通。
形骸之外:指人的外在形体。索:要求。
蹴(cù)然:恭敬不安的样子。更:更改。
乃:仍。称:说。
踵:脚后跟,这里指用脚后跟走路。叔山无趾被刑断脚趾,所以只能用脚后跟来走路。
何及:怎么赶得上。言外之意怎么能够补救。
不知务:犹言不通晓事理。
尊足:即尊于足,“尊足者”意思是比脚更尊贵的东西,这里指道德修养。
务:务求,努力做到。
无:莫名,没有什么。
陋:浅薄固陋。
全德:保全了道德修养。一说“全德”即全体,指形体没有残缺。从上下文意看,后说更合理些。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聃。
宾宾:频频。学子:即学于子,向老聃请教。
蕲(qí):求。 (chù)诡:奇异。“ 诡幻怪”四字词义相近,都含有奇特、怪异、虚妄的意思。
桎梏:古代的一种刑具,犹如今言脚镣手铐,喻指束缚自己的工具。
一条:一致,一样的。
贯:通。“一贯”即齐一相通。
天:自然。刑:这里讲作“惩罚”的意思。
恶人:丑陋的人。
哀骀(tái)它(tuō):虚构的人名。
丈夫:古代成年男子的通称。
去:离开。
唱:唱导,前导;跟下句的“和”相对应。
君人之位:即统治别人的地位。济:救助。
禄:俸禄,这里泛指财物。望:月儿满圆;这里引申用其饱满之义,“望人之腹”即使人人都能吃饱。
骇:惊扰。
四域:四周的邻界。
雌雄:这里泛指妇女和男人。合:亲近。
寡人:古代国君的谦称。
意:猜想,意料。“有意乎其为人”意思是,对于他的为人有了了解。
期(jī)年:一周年。
—宰:主持政务的官员。
闷然:神情淡漠的样子。
氾:这里形容心不在焉,有口无心的样子。辞:推却。
恤(xù):“恤”字的异体,忧虑。亡:失。
使:出使。一说“出使”即出游。
少焉:一会儿。眴(shùn)若:惊惶的样子。走:跑。
使:主使,支配。
翣(shà):古代出殡时棺木上的饰物,形同羽扇。资:送。
刖(yuè):断足的刑罚。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这里泛指鞋子。连续两句都是比喻:战死之人埋葬沙场无须棺木,当然也就用不着棺饰,砍断了脚的人无须穿鞋,当然也就用不着鞋子,意在说明失去了根本外在的东西也就同时失去了可爱的价值。
诸御:宫中御女,即宫女。
剪(jiǎn):“剪”字的异体。联系下一句,不修指甲,不穿耳眼,意在说明不加修饰以显本质。
取:通作“娶”。旧注男女婚娶之后便不再前往宫中服役。
尔:如此。
形:表露在外的意思。
穷:困窘,走头无路。达:通畅、顺利。
命之行:自然的运行,指非人为造成的情况变化。
相代:相互更替。
规:窥。
滑(gǔ):通作“汩”,乱的意思。和:谐和,均衡。
灵府:心灵。
豫:安适。
兑(yuè):悦,欢乐。
郤(xì):通作“隙”,间隙的意思。
接:接触外物。时:顺时,顺应四时而作的意思。
法:仿效,借鉴。
荡:动。
成和之脩:事得以成功、物得以顺和的极高修养。“脩”同“修”。
闵子:人名,孔子的弟子。
纪:纲纪。
说(yuè):通“悦”;喜欢。
脰(dòu):颈项。肩肩:细小的样子。
瓮(wèng)(àng):腹大口小的陶制盛器。“”字亦作“盎”。瘿(yǐng):瘤。颈下的瘤子大如瓮盎,这里也是用畸形特征作为人名。
诚:真实。
孽(niè):祸根。
约:盟誓。胶:粘固,胶着。“约为胶”意思是把盟约当成胶着似的束缚。
德为接:意思是把施德看作交接外物的手段。⑨工:工巧。
斲(zhuó):“斫”字的异体,砍削的意思。
丧(shàng):丢失、缺损。
货:意思是买卖东西以谋利。
天:自然。鬻(yù):通作“育”,养育的意思。
天食:禀受自然的饲养和供给。
眇(miǎo):通作“秒”,微小的意思。
謷(áo):高大的样子。
惠子:即惠施,名家的代表人物。
道: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含义十分复杂,这里与“天”对应,“天”指事物的自然,“道”可能是指事物的本原,即宇宙万物的本体。
益:增添。
劳:耗费。
据:靠,凭依。槁梧:指用梧桐木做成的几案。瞑(mián):通作“眠”,假寐的意思。
天选:自然的授予。
坚白:“坚白”论是古代名家的著名言论,它以石为喻,指石之白色与石之坚质都独立于“石”。庄子对于这一类辩论极不赞赏,斥之为无稽之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兀者:指失去手臂或脚的人。
-
王骀:鲁国的残疾人士,据说他的影响力与孔子相当。
-
相若:差不多,相当。
-
常季:庄子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与仲尼对话。
-
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无声无息的教导,通过内心影响而非言语。
-
审乎无假:深晓没有虚假。
-
不与物迁:不随外界事物变迁。
-
命物之化:顺应万物的变化。
-
申徒嘉:另一个庄子作品中的人物,也是残疾人。
-
伯昏无人:传说中的隐士。
-
蹴然:惊慌的样子。
-
叔山无趾:庄子作品中的又一位残疾人士。
-
宾宾:恭敬有礼的样子。
-
諔诡幻怪:奇异怪诞。
-
桎梏:束缚。
-
天刑之:天意的惩罚。
-
脰(dòu):颈,脖子。
-
脰肩肩:形容歪斜不正的样子。
-
闉跂支离:形容身体残缺不全。
-
脰(dòu):同上。
-
謷乎大哉:崇高伟大。
翻译
在鲁国有个名叫王骀的残疾人,跟随他学习的人数量几乎与孔子相等。常季向孔子询问:“王骀是个残疾者,但追随他的人却能占据鲁国一半,他站着不动教人,坐着不发表意见。人们空手而来,满载而去,难道他有无声的教育,无形的心灵力量吗?他是怎样的人呢?”
孔子说:“王骀是圣人,我只是晚到一步还没去拜他为师。我要把他当作老师,更何况比我差的人呢!我何必只局限于鲁国,我要带领天下的人跟他一起学习。”
常季说:“一个残疾者却成为老师,他与一般人相比差距很大。这样的人,他的用心又会怎样呢?”
孔子回答:“生死是大事,但不能改变他的心境。即使天地崩塌,他也不会因此有所改变。他明白无须借助外物,而是顺应万物变化,坚守自己的本性。”
常季不解地问:“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解释:“从不同的角度看,即使是亲人朋友也可能像楚越那样遥远;但从相同的角度看,万物都是统一的。这样的人,他们不会受限于感官,而是让心灵沉浸在和谐的道德境界中。他们看待失去的,就像丢弃的泥土一样。”
常季又问:“他们为自己而活,用智慧获得内心的平静,凭借这种平静找到永恒的本心。别人为什么还要评价他们呢?”
孔子接着说:“人不会因为流动的水而照见自己,只有静止的水面才能映照万物。松柏接受大地的命令,无论冬夏都保持绿色;尧舜接受天命,居于万物之上。如果能保持生命的正直,进而引导他人,那才是真正的勇士。那些追求名声却能自我约束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掌握天地法则、主宰万物的人呢?他们会选择超越凡俗,其他人自然会追随。”
申徒嘉是一个残疾者,他与郑国的子产一起向伯昏无人学习。子产对申徒嘉说:“我先走你就别动,你先走我就停下。”第二天,他们一起坐时,子产又提出同样的条件。申徒嘉批评子产过于关注自己的地位,认为与贤者相处久了就会减少错误。
庄子的故事继续,提到叔山无趾,他失去了脚,但他仍努力学习弥补过去的过失。无趾对老子说,孔子对待至人似乎过于恭敬,可能只是想获取声誉,而不知这正是束缚他们的枷锁。
赏析
这段文字描绘了庄子眼中的理想人格,如王骀、申徒嘉和叔山无趾,他们虽有身体上的缺陷,但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了精神的完整。孔子与他们的对话展示了对生死、道德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强调内在的修养和精神自由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故事,庄子传达了超脱世俗,追求真我,以及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同时,他对惠子关于“无情”的讨论,揭示了人应遵循自然之道,不受情感喜恶的牵累,达到一种超脱的情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