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陈正甫《会心集》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如此者哉!
拼音

译文

世间人所难获得的只有趣罢了。趣就好比是山上的颜色,水里头的滋味,花里头的光影,女人里头的姿态,即使擅长言辞的人也不能一句话说清楚,只有领会于心的人知道它。现代人仰慕着趣的名声,追求近似于趣的东西;于是有辨说着书法绘画,鉴赏着古董就自以为是「清」了;又有不务实际想些玄奥道理,离开红尘、不问世事就自以为是「远」。等而下之,又有像那韦苏州(应物)的刻意烧香煮茶的人。这些都是趣的皮毛,和趣的神情没什么关系。 情趣,如果是从自然之性中得到的就是深层的情趣,如果是从学问中得到的往往就是肤浅的情趣。当一个人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有情趣这种东西存在,但是他的所作所为都有真正的情趣。脸上没有故作庄重的神色,眼睛不专注于某一物,嘴里喃喃地自言自语,双脚跳跃不定,人生最快乐的时光,真没有超过此时的。孟子所说的“没有失去孩童淳朴天真的心思”,老子所说的“能够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大概都是指这种情况,情趣在最无私心杂念,最大彻大悟的时候才是最上乘的情趣。山林里的人,不受限制不受束缚,能够自由自在的过日子,所以虽然没有在追求趣,却已经接近趣了,那些愚味庸俗的人他们接近趣,往往因为他们没有品味。可是品味愈差,他们所追求的就愈来愈下流,有的人就纵酒吃肉,有的人放情声伎,完全顺自己的意思去做事情,毫不忌讳、全不害怕,自己认为在世上不追求什么了,所以全世界嘲笑他他也不管,这又是一趣了。等到人年纪渐大,官职渐高,品味就渐渐地大,身体像套着无形的枷锁,心灵如同扎着芒刺一般,全部身心,都被见闻知识所束缚,道理学得越深,然而离情趣越远。 我的朋友陈正甫,是个深深获得趣的人。所以他所写的《会心集》一些人,趣占了大半。否则的话,即使有人孤高的好像伯夷,清高的好像严光也不录取在里头。啊!有谁能说品味像陈君这样,官职像陈君这样,年纪壮盛像陈君这样,却能够懂得趣到这样的地步哪!

注释

叙:通:“序”,为……作序。 其:指示代词,那些。 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正等:即上等。 正觉:佛教以洞眀真谛追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卑:低等的。 率:顺从。 非:指责、批评。 迨:等到。 介:孤高。

此篇文章的核心是论“趣”。在宋人那里,“趣”本来是个艺术审美概念,通常用它来评说作品,而作者却用它来论说具有真美特质的事物,尤其是人的自然真率的生命形态与精神境界。他所谓的“趣”,就是人物的美或魅力。作者认为,这种独特的魅力是建筑在“真”和“自然”的基础上的;有三种人具备:第一是儿童。第二是山林之人,第三是没有社会地位的所谓“小人”。不难看出,作者的“趣”正是对李贽“童心”的发挥。不过,作者把“趣”从文学创作引申到人生态度,把人的人格之美和人性之真联系起来,这在我国关于人的审美观念史上是一种新鲜的提法。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陈正甫:人名。
  • 会心:领悟于心。
  • :旨趣,意趣。
  • (pín):同“颦”,皱眉头。
  • 桎梏(zhì gù):脚镣手铐,喻指束缚。

翻译

在世人中难以得到的只有趣。趣就像山上的颜色、水中的滋味、花中的光彩、女子中的姿态,即使善于言辞的人也不能用一句话来描述,只有心领神会的人知晓。现在的人仰慕趣的名声,追求趣的相似样子,于是有辨别谈论书画、涉足古董认为是清雅,寄托心意于玄虚、脱离尘世纷扰认为是高远,再往下还有像苏州那些烧香煮茶的人。这些都只是趣的皮毛,与内在神情有什么关系呢? 那从自然中获得的趣是深刻的,从学问中获得的趣是浅薄的。当人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不知道有趣,但没有一处不是趣。脸面没有固定的表情,眼睛没有固定的注视,嘴巴喃喃好像要说话,脚跳跃而不定,人生最快乐的时候,真没有超过这个时候的。孟子所说的不失赤子之心,老子所说的能像婴儿,大概就是指这个。趣的纯正觉悟最高境界啊。山林中的人,没有拘束和束缚,能够自在地过日子,所以虽然不追求趣但趣却接近他们。愚蠢不贤能的人接近趣,是因为没有品行,品行越低,所以所追求的也就越低。有的是为了酒肉,有的是为了歌女,随心所欲地行事,没有什么顾忌,自以为对世间绝望,所以全天下嘲笑他们也不顾,这又是一种趣啊。等到年岁渐渐增长,官职渐渐升高,品行渐渐增大,有身体如同受着桎梏,有内心如同长着荆棘,毛孔骨节都被见闻知识所束缚,越深入道理,然而离趣却越远了。 我的朋友陈正甫,是深刻理解趣的人,所以他所撰写的《会心集》若干卷,有趣的居多。不然的话,即使像伯夷那样耿介,像严光那样高洁,也不会收录。唉,谁说有像你这样的品行、像你这样的官职、像你这样正当壮年,而能知晓这些道理的人啊!

赏析

这篇文章对“趣”进行了深入且独特的阐释。作者指出真正的趣难以言传,不是表面的追求所能获得,它源于自然且与学问获得的不同。小孩子天真无邪拥有最纯粹的趣,山林之人自在无拘也接近趣,而随着年岁增长、官场经历等,人往往会被各种束缚远离了趣。通过对比不同人的状态,深刻表达了对“趣”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以朋友陈正甫能深谙趣之真谛为反例,突出真正懂趣的难得。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道理深刻,对“趣”的论述启人心智,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