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是幽香的兰花,窗外(山上)有修长的竹子。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景,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十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烦人的俗事,面对知心的好友,为有这样难得的闲适的日子而感叹。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序
元结建造亭宇,种上象征高洁的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爱好天然的性格。面对这样一片幽眇芳洁之景,元结并不像高人逸士那样纵情山水,潇洒出尘,耿介拔俗,自有孤芳独赏的感慨,别具贞静幽闲的情致,而是成为山水林泉的知音,寓意于山水。他为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际鸣冤伸屈,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为山,为水,也是为人。写山水游记,而言情寓道,甚至借题发挥,抒发牢骚,这正是唐人作品独具的特色。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茅屋:简易的草房。
- 十里春风:形容春风吹拂得很远,景色宜人。
- 幽兰:深谷中的兰花,象征高雅。
- 修竹:长而直的竹子,寓意君子品格。
- 雅趣:高雅的情趣或意趣。
- 安享之人:指生活富足、享受的人。
- 懵懵懂懂:糊里糊涂的样子。
- 没没墨墨:形容昏庸不明事理。
- 绝不知:完全不知道。
- 劳苦:辛勤劳苦。
- 十日五日之暇:短暂的闲暇时光。
- 柴扉:简陋的木门。
- 扫竹径:清扫竹林小路。
- 芳兰:清香的兰花。
- 啜苦茗:品尝着苦茶。
- 微风细雨:象征恬静的自然环境。
- 疏篱仄径:稀疏的篱笆和狭窄的小路。
- 俗客:常来往的俗气朋友。
- 良朋:知心好友。
- 适适然:心满意足的样子。
- 告慰:安慰和鼓励。
- 非以供:不是为了供奉给。
翻译
在画中,我描绘了三间简陋的茅屋,周围是十里春风轻拂的景色,窗户内是幽香的兰花,窗外则是青翠的竹林。这有多么高雅的趣味,然而那些享受的人却无法体会。他们浑浑噩噩,不懂得快乐在哪里。只有那些辛苦劳作、疾病缠身的人,偶尔能有十天五天的闲暇时光,关上柴门,清扫竹径,对着芬芳的兰花,品一口苦茶,有时还有微风细雨滋润着那简陋的篱笆和狭窄的小路。没有俗气的客人打扰,只有知己好友来访,他们会感到这样的日子是多么难得。我创作兰花、竹子和石头的画,是用来安慰天下的劳苦大众,而不是为了满足那些安逸享乐的人。
赏析
郑板桥这幅题画诗,通过描绘一幅简朴而富有诗意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劳苦人民生活的深深同情和关怀。他以画为媒介,传递出一种淡泊名利、崇尚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同时,诗中也寓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揭示了权贵阶层对美好事物的麻木不觉。整首诗语言通俗,意境优美,既展示了画家的艺术才华,又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

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 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