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五)

殷忧令志结,怵愓常若惊。 逍遥未终晏,朱华忽西倾。 蟋蟀在户牖,蝼蛄鸣中庭。 心肠未相好,谁云亮我情。 愿为云间鸟,千里一哀鸣。 三芝延瀛洲,远游可长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殷忧:深深的忧虑。殷,深切。
  • 怵愓(chù dàng):惊恐、戒惧的样子。
  • 逍遥:悠然自在的样子。
  • :晚。“终晏”指到晚,一直到晚上。
  • 朱华:指太阳。
  • 户牖(yǒu):门窗。
  • 蝼蛄(lóu gū):昆虫名,生活在泥土中,夜间出来活动。
  • :同“谅”,体谅。
  • 三芝:传说中的仙草。
  • 瀛洲: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翻译

深深的忧虑让我心内愁思郁结,常常处于惊恐不安就好像受到惊吓。逍遥自在的时光还没等延续到夜晚,灿烂的太阳忽然就向西坠落。蟋蟀在门窗边鸣叫,蝼蛄在院子中间哀唱。身边之人并非真心对我友善,有谁能体谅我的衷肠?我渴望成为云间飞翔的鸟儿,在千里高空发出一声哀伤的鸣叫。听说瀛洲有仙草能延年益寿,到那远游或许可获得长生不老。

赏析

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阮籍内心的痛苦与忧思。开篇以“殷忧令志结,怵愓常若惊”直抒胸臆,道出自己被深深忧虑缠身,且时刻处于惊惧不安之中的状态。“逍遥未终晏,朱华忽西倾”则以时光的迅速流逝,美好事物的快速消逝,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无常。通过“蟋蟀在户牖,蝼蛄鸣中庭”描写秋冬时节衰败、冷清的环境,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心肠未相好,谁云亮我情”直抒心中孤独无依、无人理解的悲叹。后半部分,诗人“愿为云间鸟,千里一哀鸣”,以云间孤鸟自比,发出的哀鸣正是他对苦闷现实的宣泄。最后提到“三芝延瀛洲,远游可长生”,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绝望,转而向虚幻的仙境寻求解脱。整首诗把诗人复杂沉痛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饱含对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深刻思考 。

阮籍

阮籍

阮籍,三国时期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 9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