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台赋

· 苏辙
子瞻既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其地介于淮海之间,风俗朴陋,四方宾客不至。受命之岁,承大旱之余孽,驱除螟蝗,逐捕盗贼,廪恤饥馑,日不遑给。几年而后少安,顾居处隐陋,无以自放,乃因其城上之废台而增葺之。日与其僚览其山川而乐之,以告辙曰:“此将何以名之?”辙曰:“今夫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安于其所而已。其乐不相及也,而台则尽之。天下之士,奔走于是非之场,噶于荣辱之海,嚣然尽力而忘反,亦莫自知也。而达者哀之,二者非以其超然不累于物故邪。《老子》曰:‘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尝试以‘超然’命之,可乎?”因为之赋以告曰: 东海之滨,日气所先。岿高台之陵空兮,溢晨景之洁鲜。幸氛翳之收霁兮,逮朋友之燕闲。舒堙郁以延望兮,放远目于山川。设金罍与玉斝兮,清醪洁其如泉。奏丝竹之愤怒兮,声激越而眇绵。下仰望而不闻兮,微风过而激天。曾陟降之几何兮,弃溷浊乎人间。倚轩楹以长啸兮,袂轻举而飞翻。极千里于一瞬兮,寄无尽于云烟。前陵阜之汹涌兮,后平野之湠漫。乔木蔚其蓁蓁兮,兴亡忽乎满前。怀故国于天末兮,限东西之险艰。飞鸿往而莫及兮,落日耿其夕躔。嗟人生之漂摇兮,寄流枿于海壖。苟所遇而皆得兮,遑既择而后安。彼世俗之私已兮,每自予于曲全。中变溃而失故兮,有惊悼而汍澜。诚达观之无不可兮,又何有于忧患。顾游宦之迫隘兮,常勤苦以终年。盍求乐于一醉兮,灭膏火之焚煎。虽昼日其犹未足兮,俟明月乎林端。纷既醉而相命兮,霜凝磴而跰⻊鲜。马踯躅而号鸣兮,左右翼而不能鞍。各云散于城邑兮,徂清夜之既阑。惟所往而乐易兮,此其所以为超然者邪。
拼音

《超然台赋》为我国文学史上著名词赋,为宋代散文家苏辙所作。宋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为超然台,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并作《超然台赋并序》赞之。后引发苏轼《超然台记》横空出世,成就千古名篇。有人评曰:“若无子由明兄意,神州那得超然台。优游物外迪心智,诸城至今寻旧台”。作赋时苏辙在济南府任掌书记。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通守:官名,即通判,地位略低于州府长官。
  2. :更替,这里指任期结束后被他人取代。
  3. 东州:指古代齐地。
  4. 高密:地名,今属山东。
  5. 余孽:指旱灾之后遗留的灾害影响。
  6. 廪恤(lǐn xù):供给救济。廪,粮仓,这里作动词用;恤,救济。
  7. 饥馑(jī jǐn):灾荒,饥饿。
  8. 遑(huáng)给:闲暇时间。遑,闲暇;给,充裕。
  9. 增葺(qì):修补扩建。葺,修理房屋。
  10. 噶(gá):通“戛”,这里指在荣辱之海挣扎。
  11. 荣观(guàn):华丽的宫阙。观,这里是宫阙的意思。
  12. 燕处:安居,闲处。
  13. 岿(kuī):高大独立的样子。
  14. 陵空:凌驾于空中,高耸空中。
  15. 晨景:早晨的日光。
  16. 氛翳(fēn yì):雾气,阴霾。
  17. 金罍(léi):青铜制的大型酒器。
  18. 玉斝(jiǎ):玉制的酒杯。
  19. 醪(láo):浊酒,这里泛指酒。
  20. 眇绵:形容声音悠长细微。
  21. 溷(hùn)浊:污浊。这里指人世间的纷扰。
  22. 轩楹(yíng):堂前的廊柱。这里指台边的栏杆。
  23. 袂(mèi):衣袖。
  24. 湠(tàn)漫:广阔无边的样子。
  25. 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26. 天末:天边。
  27. 险艰:险阻艰难。
  28. :明亮。
  29. 夕躔(chán):指太阳西斜的路径。躔,日月星辰运行的轨迹。
  30. 流枿(niè):漂流的木片。比喻人生漂泊不定。
  31. 海壖(ruán):海边。
  32. 予(yǔ):自认为。
  33. 曲全:曲意求全。
  34. 汍(wán)澜:泪流满面的样子。
  35. 达观:对人生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36. 游宦:离家在外做官。
  37. 膏火:灯烛之火。比喻为功名利禄而操心,像膏火煎熬自己。
  38. 磴(dèng):石台阶。
  39. 跰鲜(pián xiān):行进缓慢不稳的样子。
  40.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41. :尽,残尽。

翻译

苏轼任杭州通判三年,不能被人替代。因为我在济南任职,他便请求到东州任职。后来得以任职高密,高密这个地方在淮海之间,风俗质朴而粗陋,四方的宾客都不来。苏轼到任这一年,正值大旱过后的灾荒时期,他得去驱除蝗虫,追捕盗贼,开仓救济饥民,每天都忙碌得没有闲暇。过了几年才稍稍安定下来。但他觉得居住的地方简陋隐蔽,没办法让自己放松,于是就借着城上的一座废弃的高台加以修补扩建。他每天和同僚们登台观赏山川景致,十分快乐,他写信告诉我说:“这个高台该用什么名字来命名?”我说:“那些居住在山中的人了解山,居住在树林里的人了解树林,耕种的人熟悉原野,打鱼的人熟悉湖泽,他们只是安于自己所处的地方罢了。他们的乐趣是不相同的,但这座高台却能将各种乐趣都包容进来。天下的士人,在是非的场所里奔波,在荣辱的海洋中挣扎,喧闹着用尽心力却不知回头,自己也浑然不知。而那些通达的人则为此感到悲哀,这不正是因为那些通达的人能够超然于物外不受外物牵累的缘故吗?《老子》说:‘虽然有华美的宫阙,却能安居闲处,超脱在外。’我试着用‘超然’来给它命名,可以吗?”于是我就为他写了这篇赋,并以此告诉他:

在东海的边上,是太阳最先照耀的地方。高高矗立的高台凌驾在空中啊,满满地吸纳着早晨清新明媚的阳光。幸好雾气消散雨过天晴啊,得以在闲暇之时与朋友们相聚。舒展心中郁积之气而向远方眺望啊,让目光尽情地在山川间奔放。台上摆着金制的酒器和玉制的酒杯啊,清澈的美酒纯净得如清泉一样。弹奏起丝竹乐器,乐声慷慨激昂啊,声音高亢清越而又悠长细微。台下的人仰望却听不见声音啊,微风轻拂,乐声仿佛冲上了九天云霄。登临高台不过才少许时间啊,就感觉离开了人间的嘈杂污浊。倚靠着台边的栏杆放声长啸啊,衣袖随风轻轻飘动,像要展翅高飞。一瞬间就能目极千里之外啊,无尽的情思寄托在云烟之中。眼前山峦起伏如波涛汹涌啊,背后平原广阔漫无边际。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啊,历史的兴亡之感忽然充满眼前。心中怀念着远方的故乡啊,却被东西方向的重重险阻所阻隔。高飞的大雁一去而不能追回啊,落日明明晃晃还挂在西边的天际。可叹人生漂泊不定啊,就像那漂流在海边的木片。如果能够随遇而安有所收获啊,又何必一定要先做选择才能心安。那世俗之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啊,常常自以为能够周全地应对一切。但一旦中途发生变故,就会意志崩溃,失去原先的模样啊,只有惊恐悲叹泪如雨下。如果能真正以旷达乐观的态度看待一切啊,那又怎么会有忧患存在。想到在外为官的局促狭隘啊,常常一整年都辛勤劳苦。为什么不借一醉来寻求快乐啊,消除那像灯烛煎熬般的身心疲惫。就算是白天饮酒赏景仍觉得不够啊,那就再等待明月升上林梢之时。大家都喝醉了之后互相招呼啊,此时寒霜凝结在石台阶上,走起路来摇摇晃晃。马儿徘徊不前,嘶声鸣叫啊,左右侍卫连马鞍都无法给它装上。最后大家都各自散去回到城中啊,这美好的清凉夜晚已渐渐过去。只因为无论到哪里都能快乐自足啊,这大概就是这座高台之所以命名为‘超然’的原因吧。

赏析

《超然台赋》是苏辙为苏轼所建的超然台而写的一篇赋。文章先以苏轼对高台命名的请教为契机展开,引出“超然”之名的来历。

赋的开篇描绘了高台所处之地及清晨之景,“东海之滨,日气所先。岿高台之陵空兮,溢晨景之洁鲜” ,寥寥数语勾勒出雄伟壮丽且清新明丽的景象,为下文的抒情与感慨埋下伏笔。接着写诗人与友人们于此相聚,饮酒作乐,观赏美景。“设金罍与玉斝兮,清醪洁其如泉。奏丝竹之愤怒兮,声激越而眇绵”,从视觉与听觉等多个角度,呈现出热闹又雅致的氛围。

在对登台所见所感的描述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通过眼前之景联想到历史兴亡,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 “前陵阜之汹涌兮,后平野之湠漫。乔木蔚其蓁蓁兮,兴亡忽乎满前。怀故国于天末兮,限东西之险艰”,展现出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波折。进而反思世俗之人在名利场中的挣扎与疲惫,倡导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苟所遇而皆得兮,遑既择而后安。彼世俗之私已兮,每自予于曲全。中变溃而失故兮,有惊悼而汍澜。诚达观之无不可兮,又何有于忧患”,这一段将世俗态度与达观超脱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超然” 精神的可贵。

最后描绘了夜晚众人醉酒离去之景,暗示在超然的心境中任何情境都能带来快乐自足。整篇赋意象丰富,感情真挚,语言优美。不仅描绘了超然台的独特景致,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达出对超脱豁达生活态度的向往,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苏辙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