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牡丹 · 舟中闻双琵琶

· 张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媚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拼音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是宋朝词人张先的作品。这首词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用铺叙的手法把春郊月夜、柳花烟渚,以及此背景上活动的人物,描写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赏析

上片起首三句是环境描写。“野绿连空”,见词人站船上,目光顺地平线伸延,只见辽远无际的绿色原野上接苍穹。作者又顺势举头眺望远天,晴空蔚蓝,好像与江水相连。 着一个“垂”字把远望中大水相接的感觉,表现得极其形象。词人仰观俯视,只见眼前江水“素色溶漾都净”。“素色”即白色,指白茫茫的江水。“净”字是形容水的明澈洁净。此句本自谢朓诗“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以上三句,词人以其拿手的炼字功夫,多方面多层次地画出了一幅江上美景,晴空与绿野相连,波光粼粼,天光云影,映于澄江之中,景象浑茫寥阔,而又十分寂静。这幅图画中,“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正是绿野中的特写。这二句,显得有些平凡。作者只是把眼前景物,率直写出。淡墨一痕,不求奇峭,但妙处正这里。 以平淡的句子,逗入意境,才见功力。特别是加了“无影”二字,整个画面立即灵动起来,那柳絮飞舞的轻盈飘忽,形神俱出,而且微风吹拂,轻絮飘舞,微暗的树荫中,依稀看见它们游荡回转,而一点影子也不留地面,真有一种飘忽无影的妙趣。 “汀洲”句推进一层。词人完成天光云影、柳絮轻舞的环境描写后,让人物出场了。作者船上望去,首先远处看到人归之影,人影与晚霞相映,十分妍丽。人渐走渐近,看得也越清楚,连“修巾薄袂”也看得出来。修长的巾带,薄薄的衫袖,雅丽非凡,且巾长袂薄,随风飘举,为美人勾出了一幅飘飘欲仙的姿态。由下句“撷香拾翠相竞”来看,可知这美人不是独自一人,她是结伴春游,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古代女子常春季到郊外拾野鸟的各色羽毛,采各种香草。曹植《洛神赋》有“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之句,写出洛水众女神之美,此处词人借用此意,写汀洲女子的美色。 上片歇拍写两个美人登上船,并停泊洲边,水边过夜。“凌波”即踩水而行,本出曹植《洛神赋》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晚霞辉映下,寂静的洲渚上,忽的出现了这一双美人,词人凝望的同时,也不禁产生了美丽的幻觉,目为凌波女神。这不仅细致地写了洲上女子的美,而且把词人的欣喜、惊愕,以至倾慕的心理也表现出来。这两句一方面把一整天情节的铺叙加以收束,日落春暝,美人回到船上,词人也该歇息了;另一方面,又用“烟”字,为江滨洲边刷上一层烟水凄迷的朦胧色彩,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汀洲:水中小洲。汀(tīng)。
  • 修巾薄袂:长长的头巾,薄薄的衣袖。袂(mèi),衣袖。
  • 撷香拾翠:采摘花草。撷(xié),摘下。
  • 凌波:形容女子步履轻盈。
  • 烟渚:烟雾笼罩的水中小块陆地。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
  • 彩绦:彩色的丝带。绦(tāo)。
  • 双槽:指琵琶两侧共鸣箱。
  • :领悟,理解。

翻译

绿色的原野与天相连,青色的天空低垂到水面,素雅的色彩荡漾融合一片明净。柔美的柳树轻轻摇曳,飞落的柳絮轻盈得没有影子。水中小洲上夕阳西下人们归来,长巾飘飘薄袖舞动,采摘花草相互竞赛。好似懂得那轻盈的步履,停泊在烟雾笼罩的小洲上已是春暮。 彩色丝带和红绳重新整理。在锦绣屏风处宿下,画船在风中停稳。金凤凰一样的琵琶发出双弦声响,弹出从古至今的幽深思绪谁又能领悟。如玉盘大小的珍珠错乱迸落。美酒沾湿了面容,鲜花艳丽与人相互映衬。重新聆听。全是如汉代昭君弹出的那一曲,江水空阔月光寂静。

赏析

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舟中闻双琵琶的情景。上阕写景,营造出一种空灵、纯净而又富有生机的氛围,从原野、天空到柔柳、汀洲,勾勒出一幅优美的自然画卷,为下文人物活动奠定了背景。下阕重点描述琵琶演奏,“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富有韵味,展现出琵琶音乐的感染力和深邃的情感。“玉盘大小乱珠迸”形象地描绘了音符的跳跃和活泼,而末句“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则以景结情,在静谧的氛围中留给人无尽的遐想和回味。整首词景美情浓,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艺术享受。

张先

张先

张先,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 1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