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和

沉水香焚金博山,杜陵谁复与车还。 马寻绮陌知何曲,人在珠帘第几间。 法部乐声长满耳,上樽醇味易酡颜。 更贫更贱皆能乐,十二重门不上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沉水香:一种名贵香料,即沉香。
  • 金博山博山(bó shān)炉,是古代一种用于焚香的器具,造型通常带有山峦等装饰造型,因炉盖造型像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这里“金博山”表示用金属制成的博山炉。
  •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这里借指有钱人居住之处。
  • 绮陌(qǐ)陌,指繁华的街道。
  • 法部:唐宋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这里指法部演奏的音乐。
  • 上樽:上等的美酒。
  • 酡颜(tuó)颜,饮酒后脸红的样子。
  • 十二重门:形容宫殿重重门禁,这里代指富贵人家的深宅大院。

翻译

在精美的金属博山炉中焚起了名贵的沉香,在那豪华的杜陵地区,如今又有谁能同乘一车归来呢?马儿在繁华的街道上寻觅路径,却不知哪条才是通往心仪之处的曲折小巷;美人在珠帘之后,又究竟身处第几间闺房呢?宫廷乐队演奏的美妙音乐不绝于耳,那上等醇酒的滋味轻易就能让人脸色泛红。即便生活更加贫穷更加低贱,依然能够寻得生活的乐趣,富贵人家那重重门禁森严的宅院,却从未给我带来向往与束缚。

赏析

这首诗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氛围,既有对富贵奢华场景的想象与描绘,又有一种超脱于富贵之外的豁达姿态。开篇以“沉水香焚金博山”描绘出富贵人家奢华的生活场景,金博山炉中焚着珍贵的沉香,显示出生活的精致与富贵。“杜陵谁复与车还”一句则透出一丝寂寥,杜陵象征着富贵阶层,但此时却无人同车而归,暗示繁华中的落寞。颔联“马寻绮陌知何曲,人在珠帘第几间”细腻地刻画了追求富贵与美人的情境,通过马探寻曲折道路、想象美人藏身之处,表现出世人对富贵与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颈联“法部乐声长满耳,上樽醇味易酡颜”进一步渲染富贵生活的享受,美妙音乐环绕,醇酒轻易使人沉醉,强化了富贵的意象。然而最后两联“更贫更贱皆能乐,十二重门不上关”笔锋一转,诗人表明即便自身处在贫困低贱的境地,也能寻得快乐,而那象征荣华富贵的重重宫禁之门,无法束缚自己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灵,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不为富贵所动的豁达情怀。整首诗语言优美而韵味悠长,通过对生活场景的描写和情感的细腻抒发,展现了诗人在精神境界上的高远追求。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诗小传》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