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

冬涉春无雨,侵晨忽沛然。 燕曾知社后,雷未发声前。 细湿林花暗,轻沾土脉全。 看看一百五,风势莫狂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涉春: 过了春天的节气,此处指冬季到春季交接的时候。
  • 侵晨: 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 沛然: 指雨水充足而突然的样子。
  • 燕曾知社后: 燕子通常在春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之后开始筑巢,暗示雨的到来有助于它们的生活。
  • 雷未发声前: 雷声还未响起,表明雨来得很悄然。
  • 细湿: 细小的雨滴湿润。
  • 林花暗: 雨水使林中的花朵显得更加幽暗。
  • 土脉: 土壤的纹理,这里指土壤得到雨水滋润。
  • 看看: 即将,眼看。
  • 一百五: 农历三月十五,即清明节前后,此时正值春耕时节。
  • 风势莫狂颠: 希望风不要过于猛烈,以免影响雨后的好天气。

翻译

冬季已经过去,春天却迟迟没有下雨,清晨时分,忽然间下起了大雨。燕子似乎早就知道春社之后会有雨水,而雷声还在沉寂之中。雨点细细地打湿了树林中的花朵,轻轻落在土壤上,让土壤都得到了滋润。眼看清明节就要到了,希望风不要过于狂暴,影响接下来的农事。

赏析

梅尧臣的《喜雨》描绘了春雨突至的喜悦场景。诗人在诗中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展现了春雨到来的惊喜,不仅赞美了自然界的恩赐,也表达了农民对雨水的期盼。通过燕子和雷声的细节,诗人寓言般地传达出雨的适时与吉祥。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充满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农事的关注与深情。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诗小传》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