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夜东轩

隔竹已见月,清光度溪来。 移影上素壁,与我相徘徊。 是夜正中秋,天地雾露开。 人疑玉兔出,药仵不生埃。 嫦娥倚冰轮,艳色若自媒。 他夕岂不好,物意为之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音 wǔ,等同。

翻译

隔着竹林已经能看见月亮,清澈的月光洒过溪流而来。月光移动影子映照在白色的墙壁上,和我一起走来走去。这天夜晚正是中秋,天地间的雾气露水消散开来。人们怀疑是玉兔出现了,连药也同等地不会沾染尘埃。嫦娥倚靠在明月上,艳丽的姿态好像自我作媒。其他的夜晚难道就不好吗,只是这夜晚的情状让人的心情为之受到影响。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好景致。开篇写月光明亮可透过竹林,清辉洒在溪流上,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接着描述月亮影子映照墙壁,如与人互动般,增添了一分活泼。中秋夜的特别之处在于天地清朗,连药都不染尘埃,给人一种纯净之感。对嫦娥的描写则增添了神秘而优美的气息。最后一句体现了诗人对这个特别夜晚的独特感受,认为它有着独特的魅力,能影响人的心境。整首诗意境清幽,在描写中秋夜景色的同时,也传达出诗人细腻的情感体验。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诗小传》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