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通州通判刁国博

古郡见郎山,海云遮一半。 阳乌出沧波,光彩临砚桉。 小吏抱牍来,磨墨为点窜。 岂以岛屿人,百事皆漫漫。 朝廷通守任,不使守专断。 是恐缪其才,民劳乃生乱。 辛勤虽然多,鱼蟹莫知算。 夜月上蓬瀛,偷閒举杯看。 因行计较足,少别休兴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通判: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
  • 郎山:山名。
  • 阳乌: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的三足乌。
  • 沧波:碧波。
  • 砚桉:砚台和桌案。
  • (dú):古代写字用的木片。
  • 点窜:涂改。
  • 蓬瀛:蓬莱和瀛洲,传说中的仙山。

翻译

古老的郡县能看见郎山,海上的云雾遮住了一半。太阳里的三足乌从碧波中出来,光彩照到了砚台和桌案。小官吏抱着木牍过来,磨墨进行涂改。哪里因为是岛屿上的人,各种事情就都很随便。朝廷设置通守的职位,不让其独断专行。是担心浪费他的才能,民众辛劳就会产生动乱。虽然辛勤的事情很多,鱼蟹之类的多的无法计算。夜晚的月亮升上了蓬瀛这些仙山,偷闲时举起杯子观看。因为出行已经考虑得很周全,短暂分别不要叹息感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通州的一些景象和相关人事情况。诗中既描写了自然景象如郎山和海云,也显现了官员的工作状态和职责。作者强调了朝廷任用通判职位的用意在于合理施政,避免独断专行以引发动乱。同时也描述了当地丰富的物产等。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传达出对通州以及相关事务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诗小传》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