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避俗:躲避世俗之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 闻道:领悟大道、知晓真理。“闻”在这里是听闻、领悟的意思;“道”可理解为一种高深的人生哲理、宇宙规律等。“不闻”指没有领悟到。
- 身似枯株:身体好像枯萎的树木,形容心境平淡、了无生机的外在表现 。
- 心似水:内心平静得如同平静的水,没有波澜。
- 东坡居士:苏轼的别号。
翻译
东坡居士说,陶渊明躲避世俗却并未真正领悟大道。(但在我看来)他身体仿佛是那枯萎的树木,内心像平静无波的湖水,如此淡然超脱的心境,如果这都不算领悟大道,谁还算得上领悟大道呢?
赏析
辛弃疾这首《书渊明诗后》别具一格。这首诗以苏轼对陶渊明“避俗未闻道”这一观点为切入点,表达了自己与之不同的看法。表面上看,苏轼认为陶渊明避开了世俗,却没有真正达到体悟到高深哲理的境界。但辛弃疾话锋一转,通过对陶渊明“身似枯株心似水”这一形象描绘进行赏析,指出陶渊明这种外在平淡、内心如水般平静无波的状态,正是一种领悟大道的表现。 整首诗体现了辛弃疾对陶渊明高尚人格与超脱心境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可,同时借讨论陶渊明的境界,展现出辛弃疾对人生追求、精神境界的深刻思考与探究,表达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具有较强的思想深度与文化内涵。同时,短短几句诗却引发读者对陶渊明以及人生修养境界等多方面的思考 。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
辛弃疾的其他作品
- 《 清平乐 · 独宿博山王氏庵 》 —— [ 宋 ] 辛弃疾
- 《 昭君怨 》 —— [ 宋 ] 辛弃疾
- 《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 —— [ 宋 ] 辛弃疾
- 《 蝶恋花 · 洗尽机心随法喜 》 —— [ 宋 ] 辛弃疾
- 《 念奴娇 · 用韵答傅先之 》 —— [ 宋 ] 辛弃疾
- 《 生查子 · 山行,寄杨民瞻 》 —— [ 宋 ] 辛弃疾
- 《 满江红 · 贺王帅宣子平湖南寇 》 —— [ 宋 ] 辛弃疾
- 《 沁园春 》 —— [ 宋 ]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