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拼音

所属合集

#唐诗三百首

译文

降落白帆,逗留河边小镇。停下行船,面对孤独客栈。浩浩晚风,吹起一河碧波;彤彤夕阳,沉于冥冥溪边。行人已归,城郭渐暗,平沙落雁,芦花点点,月夜独忆家乡,听钟未能成眠。

注释

次:停泊。 盱眙(Xū Yí):今属江苏,地处淮水南岸。 逗:停留。 淮镇:淮水旁的市镇,指盱眙。 舫:船。 临:靠近。 驿:供邮差和官员旅宿的水陆交通站。 浩浩:盛大的样子。 冥冥:昏暗、昏昧。 「人归山郭暗」句:日落城暗,人也回去休息了。 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泽。 秦关:指长安。秦,今陕西的别称,因战国时为秦地而得名。 「听钟未眠客」句:孤独之夜,怀念家乡。客,诗人自称。

这是一首写羁旅风波,泊岸停宿,客居不眠,顿生乡思的诗。诗的前四句为第一段,是写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后四句为第二段,是写人雁归宿、夜幕降临,自夜到晓不能入眠而生乡思客愁。全诗富有生活气息,侃侃诉说,淡淡抒情,看是写景,景中寓情,情由景生,景令情动。

赏析

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因路遇风波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飘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 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自然引出下文停船所见景物的描写。「孤」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 颔联承接首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眼见人们回家尽享家的温馨以解一天的疲惫,鸟儿们也有温暖的巢得一晚的安眠,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无限酸楚顿上心头,颇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味。此处精选意象,运用色彩明暗对比渲染了凄冷的意境,景中寓情(借景抒情),借人归雁下表达羁旅乡思之情。夜幕降临,人雁归宿反衬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 尾联「独夜」「听钟」「未眠」也处处点「夕」,处处写夜,写出乡思客愁之深。 韦应物诗风委婉含蓄,多借物抒情。在《夕次盱眙县》这首诗中,诗人运用很多意境。如「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在这一点上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如出一辙。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夕次(xī cì):傍晚停船靠岸。
  • 盱眙县(xū yí xiàn):今属江苏,在淮水南岸。
  • :停留。
  • 淮镇:淮水旁的市镇。
  • (fǎng):船。
  • 孤驿:孤寂的驿站。
  • 冥冥:昏暗的样子。
  • 山郭:山城,指盱眙县城。
  • 芦洲:生长芦苇的水洲。
  • 秦关:指长安。这里的“秦”是古时陕西一带的简称,长安在古代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地处陕西,所以常用“秦关”来指代长安。

翻译

降落风帆,船只停靠在淮河旁的市镇;停下船,靠近那孤寂的驿站。

大风浩荡,吹起层层波浪;天色昏暗,夕阳西沉。

人们返回家中,山城变得昏暗;大雁飞下,芦洲一片洁白。

在这孤独的夜晚,我思念着长安,听着钟声,我这个羁旅之人无法入眠。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的首联点题,写出了停船靠岸的情景。颔联通过对风、波、日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苍茫、寂寥的氛围。颈联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人归、雁下的画面,进一步烘托出旅人的孤独。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思念和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语言自然流畅,将诗人的情感与旅途的景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70篇诗文